关于执行力,我们一直在学习。可能会有人觉得效果很慢,但是我总觉得慢慢来才行,有时候慢即是快。因为理解之后才会有真正的执行力,而且要做到相互理解。
也就是说,理解是解决问题有执行力的前提。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分工,无论家庭,单位,国家还是社会同理。比如关系,比如分工,比如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关系不够亲密,分工明确不清,角色认知不准确,就会导致执行力不足没有实效性的问题。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单位大小都得有决策者,团体组织,甚至是国家都得有决策者,执行者和具体实施者。
1.决策者把方向确定把疑难问题做决定。
先说个大家应该都知道的笑话,有人问一个五好家庭的丈夫为什么他家夫妻关系能够这么和谐?丈夫回答最重要的是约法二章,第一章是家里的小事都是妻子说了算;又问第二条?丈夫自豪地回答:家中大事男人说了算!(你懂的?)
家庭,团队或者是单位,决策者就是把公司的战略方向(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定住,然后就是决断常态时间内碰上的疑难杂症应急应激。决策者往往就是群体团队单位的核心的“脑”,因为众所周知的只有一般的事务工作才有规律可寻,其它情况下很多一些具体的措施和计划都是发展变化的。
大家还记得唐朝流传下来的“房谋杜断”?谋划策略,与决断是费脑耗神的脑力劳动。大家一定会认可,只要高层团结一致拿出来的“决策”应该错不了,因此理解——高层团队之间的相互理解,全体教师对单位目标的理解和对高层能够理解是最重要的事情。
2.执行者(中坚力量)以身作则直接把认准的事情分解下去,我们也称之为中层。
中层是目标的具体执行者,把我们的远景和近景目标进行有理解的分解。直接变成自己分管的专业性的具体工作,面对面没有中介传达的教职员工每学期每月每周要做的事儿,甚至是每天每节课要做的事。
显而易见的,如果高层责权益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依法和以德两方面相得益彰——自觉者?以德服人!不自觉者?依法规范!若是再能辅之以真正的绩效,按劳按绩分配实行量化管理。中层这个角色一定能够比较好做,只要理顺言行一致思考流程再按部就班去做就好了。
所以,执行者一边理解决策者,实际行动后一定会理解自己的管辖,也就很容易被其他人相互理解。
3.千万不能忽视,把分解下来的事转换为效果结果的是实施者。
别的行业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基层”。其实,在学校里的我们整体都是基层,有这一点认识认知非常重要,我觉得也是最清醒的看法。无论是校长,分管校长(在我们单位是主管业务的),主任副主任,还是班主任教师们,我们应该是一个等级的管理者。用我的话说,我们都是“一把手”。不是吗?学校里的事情都是“人事儿”!上一节课的教师,你是当堂课的主管;学科组级部活动中,组长主任们都是活动主管;每月每学期校长们集思广益,是自己分管主管工作的主管。不信大家观察自己的周围,行使权力的主管们心知肚明应该“权责一致”。
说到底,我们是一会儿事,无非是都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指导好,服务好监督好。离开相互理解这个关键,什么事情都是事情,有了这个前提,什么问题都最终不是问题。
决策者为大脑,要时时刻刻清醒,才会做好思考和决断;执行者(中层)为躯体,精准接收并认可大脑的指令,并将它准确地传达下去;而实施者则为四肢,遵照指令(我经常建议大家,要接到的是“一手的命令”)流程准确执行才行。
当然了,小家大国,治家要慎重修身如临“广域”,治大国如烹小鲜。可见执行力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理解与相互理解万岁。最终,执行力就是“文化”,异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