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闭“心门”的儿子
昨天,钟点工阿姨来我家打扫卫生。
去厨房倒杯个水,却发现她正躲在角落里抹眼泪。因为阿姨在我家做了多年关系还不错,就上去问了下。
她向我抱怨起了自己的儿子:
“中专毕业已经三年了,工作一直做做停停不长久,最近索性呆在家里不出去了。费尽心思帮他联系工作,他连面试都不肯去,在家对我理也不理。我平时对他说话态度算好的了,他喜欢玩游戏,我只是对他说:玩归玩,工作还是要找的哦!可每次一提工作他就烦我,现在都不愿意和我说话了。”
“斗智斗勇”的母子俩
26岁的小伙,是一名轨道交通从业人员,他抱怨自己的母亲总对自己管头管脚,不给自己一点空间:工资卡要上交,每次奖金发多少,母亲都要侧面去向自己同期的同事打听,有时甚至还要偷偷坐地铁过来偷看自己上班。让自己很不舒服。
于是,虽然自己的工资卡交给了母亲,但奖金是另外一张卡,母亲是拿不到的,并且他和同事们串通好:只要母亲来打听奖金,告诉她的全部“打对折”!
“放不开”的女儿
24岁的姑娘,从小是个对母亲“言听计从”的乖乖女。毕业后在机场干了6年安检,自己觉得没有上升空间想换一份工作,却遭到自己母亲的拒绝,要求继续干安检这份一尘不变却稳定的工作;姑娘晚上和同事出去玩,母亲的“夺命连环CALL”一个接一个,姑娘不回家母亲绝不睡觉,让她觉得心理压力很大;在学校时有了男朋友母亲管着不让谈,现在才24岁却被母亲认为晚婚了,连哄带骗地逼上《老娘舅相亲会》. . . . . .
母亲说:“我女儿在外面放不开,不管什么事情,妈妈我永远冲在前面,她躲在后面。照理说现在她长大了,应该有什么事女儿来承担,但现在我们都还是反过来的,全部都是妈妈我冲在前面。有时候我说她,她就不开心了,我希望她能够有担当,可是她就是不行。”
2
很多父母都喜欢“管孩子”,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好的出发点”。
小时候,父母要管孩子:
吃这个有营养,穿那个不会冻着;
见到人要打招呼,东西要和他人分享;
这种东西你就不要玩了,脏!那种地方你就不要去了,危险!
. . . . . .
孩子长大了,有的父母继续要管孩子:
工作我会帮你找的,你只要去做就行;
对象我也会帮你找的,你只要嫁(娶)就行;
你的工资卡要给我,我帮你存着做嫁妆(娶媳妇);
. . . . . .
然而:“好的出发点”未必就能做成好的事情。
“服管”的孩子:因为缺乏锻炼、没有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慢慢变得:没主见,放不开。
“不服管”的孩子,因为心中压抑了太多自己的想法与愤怒的情绪,于是慢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父母玩起了警察抓小偷!
3
为什么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可管着管着,怎么就到这步田地了呢?
关键就是:父母的关注点过浅。所谓的"管"孩子,不过只是关注孩子的行为而已。
只要孩子:
吃了、穿了、不玩脏东西了、不去危险的地方了,见人打招呼了,给别人分享了, 出去工作了,工资卡上交了,乖乖结婚了,按时回家了. . . . . .
爸爸妈妈就心安了!
然而,却很少有想过:
孩子:
为什么不爱吃饭?
为什么想要玩这个?
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为什么不愿意出去工作?
为什么不愿意交工资卡?
为什么现在不想结婚?
为什么不回家?
. . . . . .
其实并不是 “父母的爱太过于深沉,孩子不懂!”
而是:父母压根儿没走进孩子的心里去!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
你不让,我偏要!(孩子的关注点落在了“与父母对抗”上);
同一件事情,要反复反复说!(因为孩子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也不想听你说!(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于是,与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 . . . . .)
4
如今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很多事情都寻求“快餐式”解决方法。
买东西不愿出门,有“淘宝”有“京东”还有“叮咚小区”;
吃饭不愿意做,有“饿了吗”“百度外卖”;
出门不愿走路换地铁,有“滴滴”快车、出租车、专车;
就连下水道堵了,都不愿费事拆开来清理,宁可买一瓶“管道通”烂个彻底冲下去了事. . . . . .
然而,孩子却不同,TA是个人!
TA也有感受,需要沟通;TA也有想法,即便有些幼稚,他们也需要被父母看见!
养育孩子,是比种一盆花、养一只小动物复杂一万倍的事情。孩子需要更多的是父母的用心:理解、陪伴、支持与引导。
很多人说:我爱孩子胜过我的伴侣。
只要你愿意拿出当初“追妹子”的那份细心与耐心,就一定能成为那个:能够和孩子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令人着实羡慕的优秀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