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创作谈 / 王剑冰谈散文《石问》

《石问》这篇散文,是我的一次意外收获。
一群作家受邀去辽宁营口,安排了系列的走访活动,却没有这么一个地方。我在酒店随意翻看当地的介绍,一个大石头棚子的图片跳了出来,这是一块十分巨大的石片,被三块石片高高地支撑起来,支撑得巍巍然,昂昂然。顶天立地的样子让人生发疑问,这是个什么建筑?做什么用的?代表着什么?建造于什么年代?为什么建于一片山野?我一时间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偷偷问组织方,怎么不安排这个地方?理由是可看性不大,也较远。
而我已经入心,我已经知晓,这个大石棚建于四千年前,当时中原人已经能够打造青铜方鼎,但是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建筑。当然,这只是一种行为,一种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的行为,这种行为赋予了集体的力量。每一个个人组合在集体之中,从采集,到运输,到吊装(实则是安装),直到稳妥在天地间。必是精心地计算、设计和运作,才使得这个巨大的石块,挺立数千年。
当我和兆林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确实在心里提出了无数如上所述的疑问。我穿过乡村与山峦,穿过重重叠叠的青纱帐,最终上到一处长满苹果的山顶。看到这个大石头时,我真的感受到一种威严与庄重。它是有些单调,没有太多的好看的。但是我为它的孤独再次发出了我的疑问。
我试图找寻采集巨石的山体,询问能够运输的河流以及路线,那个时候,我不单单是在向这块巨石发出疑问,还向这片山地,向当年的开采史、运输史、建筑史以及宗教信仰、民俗民风发出了疑问。但是无论怎样,我最终获取的结果,都过于简单。那么,我只有自己为自己解答。这些疑问和解答成就了这篇散文。说实在的,我想在其中植入更多的关于历史的文化的概念,植入我们民族的聪慧、果敢、坚毅、顽强的概念。我穿越辽阔的大地来到东北,也是想循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渊源。我不知道我在散文中是否表达完整。
当时写得很快,因为在那一片山野,我已经将一切疑问都问完,写的时候,只是将它们移植到笔下。当时的题目不叫《石问》,王充闾先生看后给予了肯定,并且认为将题目改成《石问》更好。我接受了充闾先生的意见。他是一位我尊敬的作家和师长。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未知的东西,越是这些东西,越应该引发我们的关注。只有不断地怀有敬畏和敬意,怀有好奇与感知,我们的世界才时常充满新鲜感。我以为,这同样适应于我们的写作。

王剑冰,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出版著作《绝版的周庄》《卡格博雪峰》等36部。其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被刻石于江苏周庄,其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吉安读水》被刻石于江西吉安白鹭洲;《天河》被刻石于湖北郧西天河广场,其被郧西授予荣誉市民;《洞头望海楼》被刻石于浙江洞头景区;《陕州地坑院》被刻石于河南三门峡景区。


4.jpg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一直向往桂林的山水,蒙古的草原,西藏的神山,杭州的西湖,……多少名胜古迹旅游胜地都曾在假期的计划辶列,然而...
    檀香木新霞阅读 3,003评论 0 1
  • 抬头仰望这飞檐灯火,不禁陷入遐想。 白天的喧哗终归退去,漫漫长夜的寂静才是它的模样。 古街像一个老人。 没有人知道...
    云天雨风阅读 2,823评论 6 8
  • 特质也是有构造器的,构造器中的内容由“字段的初始化”和一些其它语句构成初始实例化,是从左到右,调用是从右到左 步骤...
    黑猴子的家阅读 2,642评论 0 0
  • 感恩佛菩萨加持❤️让我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认识了5位大咖❤️耀坤女神就是其中最有才华的女人,第一眼看到她 就感觉有...
    芳姐的工作室阅读 877评论 0 0
  • 这么多年,我参观过帝王陵墓,拜谒过先贤陵墓,祭扫过祖先陵墓,也看过许许多多普通人的陵墓,但让我感觉最特别的还是那年...
    一杯_171a阅读 5,849评论 62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