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我与黑板的不解之缘//高红莲

奋进三十年  筑梦新时代

      我的人生轨迹十分简单,从六岁入学直到现在,便是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有时我甚至会想,鱼儿注定在水里游,鸟儿注定在天上飞,而我,是不是命中注定校园才是我的生存环境?命中注定我与黑板有不解之缘?

        我人生中的第一块黑板是我六岁时父亲给我从做家具的木料中截下的一块木板,父亲把它打磨的很平整,它还不是十分方正,也没有像小丽的爸爸那样涂上黑色的漆而让它更像黑板的样子。但是父亲做得很用心,不把它锯方正是父亲舍不得缩小它的面积,这样我就可以在上面多写几个字。不涂漆是因为我家里没有漆,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父亲可以在木板的一条边的两端分别钻了一个黄豆大的小圆孔,又穿上了一条细麻绳,这样我就可以像背书包一样挎在身上了。

      学校离我家很近,站在学校大声呼唤一声在我家里就能听见。每天放学,我就挎着我的写满了“a,o,e”的小黑板,头仰得高高的,目不斜视大踏步往家走。邻居家裹着小脚,佝偻着腰的杨奶奶看见我就会说:“‘大’学生回来了,别的孩子放学都不进家,都不知野哪儿玩去了,这孩子放学回家都写作业,将来必是有出息哩。”听了杨奶奶的赞美,我的头仰得更高了,仿佛自己已经是很有出息了,尽管年幼的我并不理解“有出息”意思。

      少年时我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出色的园丁,要么种花,要么教学。我选择了教学,与黑板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我刚踏上工作岗位便遇到了一点儿小挫折,我被分配到了尚店镇正南三四里的乡村三冢郭小学任教。当时正赶上学校把破旧的瓦房拆掉盖新楼房,学校里教室不够用,我教的那个班级就被安排到临近村子里的一户人家,这一家单门独户,房子前后左右都是空宅子,院子里只住着一位六七十岁的老爷爷,他的子女都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院落很严紧,高高的围墙,结实的大门,环境也很干净,几棵粉色的月季花四季常开,满院喷香。二十张大木桌子,把两小间房子摆得满满当当,校长从学校里抬来了一块大大的木制黑板,把它支在了屋子前面,老师学生就位,这就是教室了。

      有趣的是,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块黑板,也是木制的,我也是从“a,o,e”开始写起的。不同的是,我的身份由学生转变成了老师。我猜这块木制的黑板一定历史悠久,从它深深的裂缝和斑剥的油漆可以看出。

      半年后,学校新校舍建成启用,我来到了新教室,迎来了我的第一块崭新的黑板。这块宽大的黑板足有六平方米,是沙和水泥砌在墙体上的平面,刷上了一层黑漆,四周还嵌上了朱红色的木条,看起来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我不能说自己不是喜新厌旧之人,一段时间后,我对新黑板的热度渐渐降了下来,因为这个水泥黑板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首先,这个黑板面很滑很硬,写字时如果不用力字就写不显,用力过大,粉笔一滑,手指甲就狠狠的触到黑板上,十指连心,特别疼。再者,“手不溜,怨袄袖。”本来粉笔字就写不好的我,在这滑溜溜的黑板上写字更是不能得心应手。水泥黑板每学期都得刷漆,不然,黑板就不“黑”了,粉笔字写上去也不能“黑白分明”了,所以,每学期开学前三天做的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给黑板刷漆。其实,即使是刷了漆,也只是“三天新”,新刷漆的黑板用了几天后,就会变得白淡淡的了,而这个状态要维持一个学期。这块黑板最大的缺点就是反光,上午右半边反光,下午左半边反光,这个缺陷是硬伤,无法弥补。在黑板上抄题时,学生总是抱怨看不清,所以课堂上只能任由学生在教室里像光标一样跑来跑去寻找最佳视角。

        用久的水泥黑板像干旱的土地,上面布满了龟甲一样的裂纹,而我在这个讲台也站了十五年之久了,直到我的脸上也布满了细密的皱纹。我已经习惯了这块黑板的使用,习惯它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也忘记了这个黑板最初的样子,忘记了初见它时的惊喜。突然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装上了一块磨砂玻璃,这可把我乐坏了,就像初得红舞鞋的卡伦,对这个新生物有倾不尽的爱意,这块黑板几乎没有一点儿瑕疵,没有一点儿缺陷。书写手感流利,轻舒,并且再无反光的困扰了。

      再后来,教室的黑板又换成了墨绿色的磁性黑板。教学时用磁块固定小型教学用具或图片,展示特别方便快捷,再也不会遇到观摩课上,手抖得揭不开双面胶的尴尬了。2015年的春天,我因为要录制一节电教课,需要使用课件,就到回族小学借用他们教室的电子白板上课。这一用不当紧,校长便邀请我留下来了,一晃五年,于是也就有了我今天的发展。如果不是这一方黑板的缘分,此生我可能就不会踏足回族小学,此时也不会坐在这舒适安静的办公室里敲打键盘,书写生活感受了。

      前天,我们教室的黑板又更新了,换成了交互智能平板,黑板和电脑互通互联,让浩瀚无穷的互联网可以无限的展现在这黑板方寸之间,任由我们随意点画,畅游天地。    一粒沙中见世界,一块小小的黑板,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轨迹,见证了三十年舞钢教育的发展,这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是弹指一瞬间,但祖国的变化,舞钢教育的发展却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的。



奋进三十年  筑梦新时代

农商杯“奋进三十年·筑梦新时代”庆祝舞钢撤区建市三十周年征文大赛相关要求:

征文体裁:诗歌、散文

截止时间:6月20日

评审分设:成人组  学生组

投稿邮箱:wgszx123@163.com

联系电话:13937587395



舞钢市作家协会

[主题图来自上海泓砚文化艺术发展传播有限公司( 泓雅轩 )诚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