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开始,所有行业开始进入了流量红利流失的困境,流量为王的时代似乎随着网络获客成本的不断增长在慢慢衰退。
在传统的时代,流量就是线下的门店,位置好,人流高,利润高,就如KFC占领各大商圈的道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就如天猫在中央打出的第一条广告:‘没人上街,不代表没人逛街’,2018年双11全网销售额突破2315亿,网络流量已经成为商家新的主流获客渠道。但是和社会发展趋势一样,互联网的流量时代也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惶惶然结束的过程。2012年左右,企业获客成本只需几毛钱,当时尤其以百度推广为主,是企业竞争的一大助力。很快这一市场就被各大巨头攻破,少数的巨头进行了PC端的流量垄断,比如新闻,电商,搜索网站如新浪,搜狐,淘宝,百度等,转化成本不断增高,很多企业只能根据巨头的规则来合作。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移动互联网也乘风破浪而来。
从2014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也从PC端向移动端迁徙,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强,流量也从PC端开始向移动端流入。
在移动端,人们通过客户端获取新闻资讯,团购APP获取团购信息,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来进行日常沟通交流。后来又增加了快手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娱乐,在传统的BAT(百度,阿里,腾讯),TMD(头条,美团,滴滴)这些客户端又成为新的流量入口,线上线下开始逐步打通,移动互联网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随着流量资源被巨头公司垄断后,大部分的流量都被这些公司所占领,数据显示,头条的用户平均阅读时长高达76分钟,而2016年有相关数据显示新闻类资讯的平均阅读时长26.6分钟,视频类40分钟,也就是说两个数据加一起都没有头条一个APP多、微信的日活跃用户已经高达9亿。移动端的流量随着这些巨头的占领后,流量再次上演PC端的一幕,获客成本从几元到几百到几千的增长。
面对流量,目前初创公司面临三个问题:流量少,流量贵,流量陷阱。
问题一:流量少
从进入2016年以来,企业在获取流量上就像陷入了一个漏斗,不断的流失,转化率也越来越低。2017年数据,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打开率已经跌至2%,互联网商业就如同一个大树,所有的商业都是树上结的果实,流量就好比根基,当根基开始萎缩,大部分的商业都会受到影响,那么这些流量去哪了呢?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2个问题:
整体增速放缓,从1994年中国加入互联网来到2010年,中国整体的互联网网民数量是在几何倍的增长,从2010年开始逐步减缓。据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3%,而手机网民规模为7.51亿,达到96.3%,可发掘的市场份额逐步减小,个体流量增速也越来越难。
竞争的个体几倍增长,市场的竞争向来残酷,池子已经确定了,但是涌入的鱼却越来越多,手机中的各类app都在抢占用户的市场份额,分摊流量,所有这也是造成流量少的原因。
问题二:流量贵
百度在涨价,头条在涨价,微信也在涨价,随着涨涨涨,也确立了各大超级APP流量入口的垄断地位,2017年数据,价格就上涨了20%-30%左右,没有标准,只有涨涨涨。无论是BAT还是TMD,所有玩家只能在他们的规定下挣扎求生。
问题三:流量陷阱
在供需关系不平等的情况下,媒介供应链的网络广告的真实性很让用户担心,据美国国家广告协会调查,2015年
23%的视频广告有水分,广告主的损失高达63亿美元,百度的年推广作弊市场调研,5%为人工作弊,49%-65%为机器作弊,从微信上的僵尸粉和刷出来的点击量来说都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
突围:流量下乡
随着红利的消耗殆尽,线上获客成本的剧增,不少企业开始了寻找新的出路,传统线下渠道,著名的例子就要知名互联网公司小米,那时候网上盛传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而小米也确实通过互联网线上渠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此之时,vivo与oppo却另辟蹊径在互联网还未渗透到这里的时候,专注于三四线城市的线下渠道开发,获得了新的流量渠道入口,也正因此,它们打败了小米,三星,苹果,赢得了线下销售的最后10米。
于是,标榜互联网销售的小米也开始了线下渠道的发展,截止2017年8月,小米已经开了156家“小米之家”,预计3年内开到1000家,小米也在投身线下后重回全球前5.无独有偶,同一年,京东也开始了线下“京东之家”的线下渠道。阿里巴巴试水“线下无人便利店”,腾讯微信首家官方形象店WeStore已经在广州正式开业;三只松鼠在安徽芜湖开了首家线下旗舰店,百草味也砍掉了线下转型电商的7年计划,重回线下。
在大家注意力都在线上的时候,线下流量也慢慢被人发掘,成为流量新的出路,较为显著的案例就是“刷墙热”,以前刷墙的都是农副产品,现在更多的都是淘宝,百度等等,互联网企业开始用刷墙来与线下农村用户开始了互动。因为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一半,随着互联网的渗透,这些硅地也在慢慢被发掘出来。再以分众传媒将不起眼的电梯承包下来再打包给广告主,也将线下流量玩的风声水起,随着热潮来临,从电梯到便利店到共享单车,越来越多的场景被开发出来。
但是随着BATJ巨头对于这一市场的探索开始也带来了新的危机,阿里全国布局盒马生鲜,腾讯100亿收购海澜之家等,线下的主流渠道也可能在未来仍被巨头收购垄断,传统企业的流量困局也会再度来袭。
破局:
目前的营销分为两派,品牌流和效果流。
品牌带动增长,通过传统的广告媒体的宣传营销,逐步影响销量。效果流则通过互联网的科技发展,以效果来进行营销,像最早的SEO优化,以及近年兴起的DSP,feeds(信息流广告),增长黑客等。但是最好的方法则是“品效合一”,既要提升品牌,同时也要出实际效果,这是所有企业都在追求的目标。
用“流量池”来进行破局
和流量思维不一样,流量池的思维更注重的是流量进来之后持续的进行运营,并且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急速增长。目的效果也很明确,“急功“和”近利”,
急攻:快速建立品牌,打响知名度,切入市场,获得流量。
近利:在获得流量的同时,快速转化为销量,带来实际效果。
再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会关注几个方面来探讨:
1.初创企业如何快速建立品牌,如何打广告,如何做到品效合一。
2.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实现营销裂变,让老用户持续帮你带动新用户
3.热闹的微信营销,怎样才能真正带来实效
4.事件营销,如何才能让流量瞬间爆发并存储转化
5.如何做好落地页,让落地页成为高转化的第一生产力
6.数字广告投放如何避免作弊陷阱,少花冤枉钱
7.跨界流量合作靠不靠谱,怎样做到既双赢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