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学校时,突然被要求进行清洁卫生大扫除,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还要穿好校服。原因就是某地的领导要过来。
来到公司,也经常被要求整理好自己的台面,不能放无关的物品,还要穿好工服。原因就是老板或者某个大客户要过来。
大家早已经习以为然,领导,客户,大老板都是重要的人,他们要来,当然需要展示最好的一面。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展示最好的一面?
相信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即使有想过,大概也会认为,管他谁来了,反正大家都开始动起来打扫了,我也开始吧。看起来像是从众行为。
从众效应就是你在做A,或者想着做B,没想过要做C或者不想做C,但是周围的人都在做C,于是你也开始相信C并积极地做起C来。
很有道理,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开始动起来了。可是在这场从众行为开始之前,第一个人又是怎样开始行动的?
于是有人会想,领导让自己做,肯定要做。他们是权威,我们当然要服从。
著名的米尔格兰姆心理学实验,让受试者按逐渐增加的电压来电击没有回答正确问题的“演员”,(受试者并不知道被点击的人是演员,也不知道没有真正的电击),尽管受试者知道达到某种电压后人会致命,而且“被电击的演员”已经被电倒地,他们还是在服从命令的状态下继续给“演员”更高电压的电击。
这个心理学实验揭露了人们在面对权威时,即使是做破坏的事情,依然会服从指令。对于只用清洁打扫,做好个人形象的事情,服从的成本已经很小了。
想到这里,问题已经解决。可有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那就是大多数领导说要来视察,他们并不会告诉下属要做好清洁卫生,要注意个人形象,要准备好相关资料。更多的时候,突击检查似乎更让大领导们所喜欢,就像历史上的皇帝,动不动来个微服私访,更能了解真正的民间状况。
问题又弹回到了我们自身,当领导实际上并没有要求我们做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展示最好的一面?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他人在场并且自身的表现会受到他人评估的状况下,会引发我们的社会唤起,随即提高个体的优势反应。这种优势反应体现在简单任务上表现更佳,复杂任务上表现更差。
领导过来视察,我们所有行为都在领导的评估当中,清洁卫生,个人形象是最基本也是每个人面对检查时都要做的事情。这和我们要见一位重量级的老友,拜访有名的朋友一样,同样会做好个人形象。也和在舞台上任何要表演的演员一样,化妆和服装是最基本的准备。
因此,领导过来视察,并不是因为权威服从而进行清洁卫生大扫除,而是像所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一样,我们会被社会唤起,提高个人的优势反应。
1982年,社会心理学家迈克尔做了一项撞球试验,
也就是说,有他人在场会影响撞球选手的击中率,对于擅长的事情,结果会做的更好;对于原本就觉得困难的事情,结果就会显得更不可能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在公司,普通员工通常被安排在开放性的大办公室,而经理以上级别的人要单独坐在一间办公室。因为从概率上说,职位越往上,要处理的事情就越困难,没有他人在场就不会拉低他的反应水平。
而普通员工,处理的事情都是相对简单的任务,他人在场反而会做的更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优势反应?需要先弄明白他人在场的时候,对我们起到怎样的作用,唤起了一些怎样的反应。下面这张图,从在场人员能够提供的威胁/奖励大小以及在场人员的多寡两个方面,分出四种他人在场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场人员提供的威胁或者奖励越大,越能影响我们的发挥。而这些影响主要是由三个原因诱发。
评价顾忌
注意力不集中
警觉
评价顾忌
简单来说评价顾虑就是关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人生活在群体中,需要时时刻刻来自外界的反馈来纠正自身的言行。但是这种反馈又会带来焦虑,反过来影响自己的言行。
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让他们与恋人,朋友,陌生人分别进行长时间的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研究者给交谈者提供了美味的饼干。在每次交谈结束后,研究者会检查研究对象吃掉饼干的数量。
结果显示,和不同人交谈吃掉饼干的数量不同。和男性朋友聊天的男性研究对象吃掉的饼干最多。而与陌生人聊天的女性研究对象吃掉的饼干数量最少。女性想在陌生人面前留下积极的印象,关心别人会评价自己多吃不注意身材的形象,于是克制自己吃饼干的行为。
近年来不断兴起的第三方测评机构,也直观地说明了认真对待评价的重要性。比如大众点评,王自如手机测评,各种网红推荐等让一些品牌失去原有的魅力,消费者不再通过品牌来做选择,而是通过更加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来指导他们做选择。
这种评价顾虑通常会让我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往更好的方向努力。比如公众场合,我们会更加遵纪守法,文明礼貌。比如女性会注重自己的饮食和护肤,给家人朋友更好的形象。简单的事情,熟悉掌握的事情,为获得他人好的评价,我们通常会做的更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各种比赛中会出现主场优势。NBA比赛的大多数球队都是主场表现优于客场。
研究表明,1946至2009年主场球队的比赛胜率为62.7%,其中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主场2002年至2009年胜率为69.1%,美国大学体育协会篮球联赛1947年至2009年主场胜率为69.1%。球队主场出战,在家门口被别人挑战,捍卫自家荣誉刻不容缓。
注意力不集中
他人在场,尤其是能在未来带给我们奖励大,威胁大的他人。一定会让我们将注意力从当下的工作,转移一部分给他。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重大场合,大多数人会紧张,因此发挥失常的原因。
我们听说过很多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故事,比如陈毅读书吃饼蘸墨水,华罗庚看书鼻涕结冰,鲁迅学习吃辣椒驱寒。可一定极少听说过,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尤其是权威极大的人在场情况下,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看书做出搞笑事情的例子。
这种注意力不仅仅体现在对做某件具体事情的分心,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原则,也同样会造成分心。
当我们想做一个健康饮食的人,规定自己要专注于多吃青菜水果。可在大多数情况下,外面的各种美食,朋友的饮食习惯都在影响着我们。当我们要做一个滴酒不沾的人,可若接待一位重要的客户,他坚持让你喝酒,最终也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维护客户关系上,而不是一开始的要做一个滴酒不沾的人。
这也是很多的商业活动,运用各种方法来挑战我们注意力的原因。原本打算买一辆低成本,性价比好的车,可一走进车展,各种车模凹造型,唤醒我们想要成为成功男人的注意力,放弃了之前只关注低成本车的初心。
警觉
他人在场唤起个体的优势反应,诱发的原因既是人们的评价顾忌,也有注意力的不集中。
波兰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在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在蟑螂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即别的蟑螂在场唤起了受试蟑螂的优势反应。对于蟑螂来说,也存在关心其它蟑螂的评价和分心?显然不对。
扎荣茨把蟑螂放入一条透明径直的走道中,从出发的方向向尽头打光,这样蟑螂可以爬过整个走道,从光明走向黑暗的另一端,记录爬行时间。
第二次让蟑螂再走一次,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透明走道的两端放了其它的蟑螂当观众。结果发现,在有观众蟑螂的情况下,受试蟑螂跑的更快。实验结果支持了他人在场会让简单/擅长的事情做的更好。
第三次把蟑螂放入两条垂直的透明走道(迷宫)中,蟑螂从横着的一端出发,从竖着的一端出口爬出,出发的端口依然有灯光。蟑螂独自走完迷宫的时间为110秒。
第四次让蟑螂再走一次迷宫,其它条件和第三次一样,只是在两条透明走道的两段放了其它的蟑螂当观众,结果发现,蟑螂走完迷宫的时间为221秒。实验结果支持了他人在场会让复杂的事情做的更糟。
第五次就是比较一只蟑螂单独跑与许多蟑螂一起跑,结果发现,团跑总比单独跑的成绩更好。
扎荣茨的研究表明,动物身上出现的优势反应,仅仅只是其它动物在场对动物自身的生理唤起。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本能警觉反应。
就像在逛街,无论多少他人并不对我们构成评价,奖惩方面的关系,可依然会唤起我们小心谨慎以及不做野蛮人的警觉。
现在了解了诱发的原因,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驾驭他人在场所唤起的优势反应了?
促进简单/擅长任务完成度提高
他人在场能提供擅长任务完成的更好,那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效应,对于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其暴露在公共地方。
车间生产线,简单的组装工作等一线生产都安置在开放的区域。
经常外出,商场逛街,防止过度宅而丧失最基本的形象和能力。
而对于自身不擅长,但又必须在他人面前完成的事情,需督促自己经常练习,从不熟练,不擅长变成擅长。
领导过来视察工作,如果被安排发言,若想要拿到优势反应好的方面,需不断的练习发言稿,让其变成一件非常熟练和擅长的事情。这样就能在领导在场时表现突出。
这也解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原因。舞台是一个极好的他人在场环境,如何发挥最大的优势反应,当然是将舞台上要表现的事物,在上舞台之前变成自己非常擅长的事情。
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若想让自己擅长某件事情,只用给自己安排更多他人在场的情景,自然而然会让自己慢慢擅长这件事情。英语角,英语沙龙,学习小组,学习社团等也扮演了他人在场的角色。
抑制复杂/困难任务完成度降低
既然他人在场的坏境下,复杂的任务完成度更低。如果无法避免,就需尽全力将复杂的事情变成擅长的事情。新入职的员工,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和练习,复杂的任务变成简单的任务。
如果不能让复杂变简单,那就只能避免他人在场的环境。一些烧脑的思考,复杂的解题,将自己关进房间,不受打扰。
就也像我们了解的各种高端设计师,各种艺术创造者,各种有名的作家,他们都是长期独处从而取得非凡的成就。很少有看到整天处在交际场合或者他人关注下,创造举世的作品。
村上春树数十年如一日,清晨4点起床,工作6个小时。下午完成跑步10公里或者游泳1.5公里,或者干脆两件事都做,接着读书,听音乐,晚上9点准时睡觉。
连岳连续十多年,每天6点准时起床,跑步,写作,阅读,工作。直到晚上 10:00,喝杯小酒,睡觉。
领导视察,舞台表演,各种他人在场,对自己来说不同难易程度的事情需采取不同的方式。让能通过练习就擅长的事情,刻苦练习;让不能改变困难程度的事情,自己一个人完成。
所以,下次,当听说有领导过来视察,本质上也是一次他人在场时的反应,认真积极的干起来吧。
扎荣茨实验资料来源:
Zajonc, R. B., Heingartner, A., &Herman, E. M. (1969). Social enhancement and impairment of performance in thecock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3(2),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