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良
从大年初二开始,农村社员家庭就进入了大拜年的节奏。生产队那个年代,交通、信息等都较为闭塞落后,即便是亲戚,一年也难得走动见面几回,不像现在,家有小汽车随叫随到,况且有手机可通话可视频,拜年就少了厚重的亲情和意蕴。那时不同,春节拜年,其实是利用春节这个节日和假期,在亲戚家进行的互相走动,是孝敬长辈、维护亲情、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所以非常看重。
拜年,我们那习俗与其它地方略有不同,初一不拜年,从初二起才开始拜年,而且一般是去给妻族和母族的长辈亲戚拜年,父族家如爷爷奶奶、伯父叔叔等,因住在一起或者其它什么原因,一般不去拜年,而是要给岳父岳母和妻子的爷爷奶奶、伯父叔叔拜年,自然的,等生了小孩且孩子们长大后,小孩子就要去给外公外婆及舅舅家拜年。
对小孩子们来说,过年能去外公外婆家拜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除了可以好吃好喝、跟表兄妹们尽情玩耍外,还能享受到外公外婆及舅舅舅母们的宠爱,因此小孩子都想去拜年,不过,那时社员家普遍兄弟姐妹多,一般都有四五个,多的七八个,不可能都去拜年的,所以父母都要再三衡量谁去拜年、谁留在家守屋,为了防止被孩子们说偏心,往往采取每年轮流的方式,被父母准许去拜年的孩子欢呼跳跃,留守在家的孩子则闷闷不乐,可又有什么法子呢。
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物质不丰富,社员家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拜年,在乎的是亲情和心意,拜年的礼信(我们当地把亲戚家来往走动所带的礼物统称为礼信)也较为简单,一般的也就是一块腊肉(岳父岳母或外公外婆家礼信要重一些,用的是腊猪腿)、四个糍粑、几个桔子、一封糖等而已,真正做到了礼轻情意重,而且那糖也是极普通的沙糖或者甘蔗糖,最贵重就是冰糖了,那是家中有老人才享有的福利,所以过去一般人家有生女儿的,亲友来道贺时都说:恭喜恭喜,老了以后有冰糖吃了。
初二吃完早饭就要出发去拜年了,拜年的礼信虽简单质朴,可外公家还有兄弟呢,所以大外公、二外公、三外公等都需去拜,礼信也就满满当当了,用一根木棍挑着肉、糍粑等礼信,那年代交通不发达,拜年都是靠步行走路,远的有二三十里路,走路要好几个小时,一路上都是拜年的人群,遇到相识或同行的人,则一路有说有笑,非常开心和快活,小孩子要挑着几十斤的担子走几十里路,路有点远,肩上的担子也有点沉重,但却不敢流露出半点厌倦和埋怨,因为来拜年是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哪有叫苦叫累的道理呢。到了外婆家后,外公外婆忙过来接过担子,表兄妹也都过来嘘寒问暖,共同道一声:走累了吧,瞬间内心就被这温馨的亲情所融化。
去亲戚家正式拜年时,要提(挎)着一个竹篮,竹篮里装着肉、糍粑等礼信,而且竹篮必须盖上一根干净的新毛巾,到了主人家后,主人家笑吟吟接过竹篮,并好生记着竹篮的样子,避免与其它来拜年的人家搞混淆,照例,主人家是要招待来拜年的客人一餐饭的,那招待拜年客人的饭菜也都是自家的腊货和家常菜,冬笋炒腊肉、酸辣椒炒牛巴子、腊鱼等,吃完饭后,客人就要告辞,这时主人家就会把竹篮里的礼信退给客人,刚开始是要全退,当然客人是要推托和不让的,说来拜年本来就礼信不多,且是孝敬长辈和老人家的,哪有退还的道理,在相互拉扯、推让中尽显亲戚情义,主人也就会收下大半礼信,但无论如何要退还一部分礼信,如知道对方条件较差,一般会把肉退还,再三推托不掉的,也要退还几块糍粑等,一是显示亲戚间人情往来要有来有往,二是不可能叫拜年的客人大过年的拿着竹篮空手回家,这样有失礼数,客人也就领了主人的情意,不再坚持。
生产队时代,农村拜年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在初六之前要拜完,初七初八再去拜年的话,通常就叫做拜晚年,我们当地俗谚云:拜年拜到初七八,没有鸡鸭没有茶,说明拜年晚了不受欢迎,一来主人家认为你不重视,二来社员一般放假至初六 ,初七就要正式上工,也没得精力接待,所以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初七八以后再去拜年的,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新客”拜年,所谓“新客”,是指当年新结婚的夫妻,春节后要去新娘所有的长辈家和新郎的舅舅、姑姑、姨姨家拜年,主要是作为新人,通过拜年,认识结识男女双方的所有亲戚,为将来走动来往做准备,因为双方的亲戚较多,那时又都靠走路,所以要拜上十多天都还不一定能拜完,所以就没了拜年时间的限制,民间有过了十五才算过完年的说法,所以在正月十五之前来拜年都不算失礼数,对“新客”来说,整个春节,不是在拜年就是在拜年的路上。对新客来上门拜年,男女双方的亲戚都很看重,主要是初次接待,要留给男女另一方一个好印象,也是为了维护自家男方或女方的面子,特别是女方娘家叔伯(一般岳父岳母不好出头),为了不使自家女孩嫁过去受男方欺负,要显示一下女方娘家的力量,卯足了劲要趁拜年时机“整治”下新郎,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新郎灌醉,所以那天,伯父叔叔们,再加上酒量好的堂兄堂弟,都来作陪,新郎再能喝,也架不住这么多人劝酒,往往大醉而归,娘家人也显得有面子,如果娘家陪酒的人酒量不得力,或者战术不对头,新郎没醉自家人喝醉了,那是件很不光彩很没面子的事,自已家庭人不说,邻居和旁人都会把这当作笑料,往往会弄得女方叔伯及堂兄弟们好长一段时间抬不起头。“新客”来拜年,在礼信的来回上跟普通的拜年又有所不同,“新客”拜年来带来的礼信一样都不能收,要全部退回,所以“新客”拜年带来的礼物仅仅是做个样子,不但不能收,而且要给“新客”打发礼物,打发的礼物均是一两斤棉花,所以那时都笑称新郎新娘去拜年是去“收棉花”了,至于为什么要打发新婚夫妇棉花,小时候不解,现在也还不解,只是忘揣棉花是来作衣料的,是不是预示和祝福新郎新娘结婚后早生贵子、为家族添丁增口?
现在人们都说年味淡了,拜年也一样,现在拜年,带上一堆礼盒,开着小车,一天之内,七大姑八大姨的都走了个遍,送上礼物和红包,有时饭也不吃,更谈不上歇宿了,拜家也就成了一种应景和形式,所以更怀念那时的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