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浙东南有闻名遐迩的雁荡山,其山势雄伟,奇石峥峥,飞瀑直下,雁潭荡荡,是旅游胜地。但是我却一直没有与这东南形胜有一面之缘。今因工作来到温州水头镇,得知原来这雁荡山就在这小镇附近,于是兴趣盎然,忙中偷得半天闲,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兴致勃勃地前往南雁。从皮革之都水头坐车只有四元钱的车费就到了南雁。我惊讶于自己的地理知识的贫乏,原来雁荡山分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和南雁荡山,还有东与西两处,我今天所到的是南雁荡山。虽然这南雁不及北雁那么有名。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江南水乡,习惯了一马平川的人来说,这高大,雄伟连绵的山峦已经足于慰我的山水情结了。
初到南雁,有一妇人上前问我们是否需要导游,我笑而谢绝了,我只想信步漫游,在未知中去探寻,去发现南雁荡山的美丽。我想这样很刺激。
沿山脚,迂迴向山上行,山坡上秋叶依然葱葱,枫叶荻花,秋意正浓。
而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山坡的翠竹,这竹和我们水乡的竹明显的不同,它是一堆一堆地拥护在一起,而奇的是在这深秋还有未长叶的嫩竹,我想,这嫩嫩的竹子也能经过冬寒的考验?但看着那一大片的竹园我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竹子的生命是十分的顽强的。
上山的路是用条石铺设的,拾级而上,清风徐来,感觉有点寒意。但很快的冷的感觉全无了,因为爬山是一个全身运动,到半山腰就感觉到有点热了。
走不多远,便见一奇峰,似一块奇大的屏幕挺立于山腰,上有墨迹:南玉屏峰。它确实挡住了我的眼光,使我只有绕过它才能看到对面的山峰和对面来的阳光。绕过屏幕,就是一个极目观山的佳处,这里有亭翼然,亭名就叫:观山亭。站在亭前,极目对面,奇峰叠叠,青山古木尽收眼帘。
越往前走,这山势更奇危。此时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关口,地势险要,真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上有字曰:云关。此时天气睛朗,没有云霞夺关而过,但是一缕阳光却破关而来,云关成了阳关了。
山路起伏,但路况很好,一色的石板路,我正寻思着这么高的山这路是怎样修成的,不想从对面的山路上传来了一阵吆呼声,接着上来了三四头驴子,背上驮着沙料艰难地往上走,哦,我明白了原来这些石板也一定是靠这些可怜的动物驮上来的,这南雁荡山那么多的建筑物有它们的血汗,我不得不为这种驴马精神心生敬意。
南雁荡山是儒、道、佛三教并存之地,故宗教色彩很浓,而我却是三教之外的人,所以对此不感兴趣,只觉得自然的山水倒被这种人文所占领,有点可惜,比如仙姑洞,建筑得那么富丽堂皇,却不见了自然的灵魂。看了仙姑洞我就不想再看观音洞了,因为它们都要是理学家利用灵山秀水来统治人们的灵魂罢了。
过了仙姑洞,一路前行,得一亭曰:拓云亭。右手不远有一奇石谓拓斧石。站在涯壁下,望着那摇摇欲坠的巨石,我心里一阵惊呼:鬼斧神工!大自然是伟大的,伟大得让人惊叹。
过了仙姑洞,一路前行,得一亭曰:拓云亭。右手不远有一奇石谓拓斧石。站在涯壁下,望着那摇摇欲坠的巨石,我心里一阵惊呼:鬼斧神工!大自然是伟大的,伟大得让人惊叹。
我们已翻过了山峰,眼下是下坡了,很快地就走横跨了一道山沟,又踏上了上山的路,安着路标我们找到了梅雨潭。远远望去,银发飘飘,及走近又见一潭,碧水青山相辉相映,自然的美丽触动了我心中最柔美的情感,我在这梅雨潭前久久地不愿离开,我想让我的心在这山水间得到静化,沉淀。
告别梅雨潭,在汩汩的流水声中,我们沿溪而行,巍巍的雁荡山在我的左右两侧,时间匆匆,我这半天闲算偷完了,回到出口,有竹排在那等着,淌过碧绿的小溪我踏上了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