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间的级差,就在一杯咖啡

(文章来源于“文旅叔叔公众号”)

春节,我到C市H区去拜访一个朋友。

几年未见,朋友分外热情。

朋友说找个地方玩玩。我提议说,我们先去喝一杯咖啡,聊聊天吧。

朋友面露尴尬之色,说,我也不知道哪里有咖啡店,我们转转看吧。

转了一大圈,真没有看见什么咖啡店。

茶楼倒是有几家,但不是纯粹地喝茶,是喝茶兼玩麻将。

走进去一看,麻将生意兴隆,喝茶的寥寥无几。

而且,在麻将声中聊天,也没有办法聊。

我们只有在城市的剪影里,边走边聊。

我忽然觉得,城市之间的级差就摆在我面前。

而城市之间的级差,就体现在一杯咖啡上。

一、一杯咖啡,就是一个精神交流群体。

前几年,我读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很受震撼。

书中讲了,一个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其实就是找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因为我的一些个曾经很好的朋友,就是因为可以说的话少了,愿意说的话少了,就渐行渐远了。

咖啡厅这个场景,不吵,有人,是可以放松好好说话的好场景,是深度交流的理想场所。

每一个类型的群体都有精神交流的需求,他们对场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两在乡下大妈,她们可以搬两个小凳子,在太阳下快活地拉家常。

我认为,知识类群体,才是咖啡厅的主流消费群体。

因为,只有深度思考,才会深度交流。

按照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划分,咖啡厅的数量应该是依次递减的。

C市是二线城市,H区处于郊区,应该是四、五线城市。

四、五线城市也有知识工作者,但是他们还形不成一个足够大的群体,咖啡厅,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布局的。

二、城市就是生活场景,不同的场景,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观察当地居住民的状态。

我发现,每个城市的生活者们,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

比如说深圳。年轻,亢奋,过红绿灯时,人群都是紧走慢跑的样子。

好像永远都在追赶,永远都很忙碌的样子。

这是一个创业的城市。

在深圳和朋友喝咖啡,没有什么闲事扯,直奔关心的话题。

比如说成都。悠闲,放松,过红绿灯也是慢慢悠悠的样子。

这是一个休闲的城市。

和成都人聊天,先要互相嘘寒问暖,才进入正题。

每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生活场景,不同的场景,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我到过西部一个边远小县城,接待我们的是招商局的一个年轻美女公务员。

听她同事说,她还没有结婚,我们就拿她开玩笑。

这位美女公务员急了,说,我是公务员,本科毕业,不怕找不到好对象!

她反复强调了公务员这个关键词。

这位美女公务员代表了这个县城主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一、二线城市的人们回老家去过年,没回去的时候想回去,回去了又想离开。

三、有知识产业,才有知识群体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个五线城市当招商局长。

去年,领导下了指示,要把星巴克招过去落户。

我朋友认为,这还不简单,出点优惠政策,一个咖啡店还招不过去?

结果,还真不行。

星巴克的态度其实还蛮认真,派了几个人去市场调查,结果是认为消费群体不足。

有知识产业,才有知识群体。

我朋友的领导认真了,那我们招几个知识企业,不就有知识分子了,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领导都是有资源的,一个物联网企业的老总,是领导的朋友,谈好了优惠政策后,把企业搬过去了。一百多号员工跟着过去了。

半年后,领导调其他地方了。

一个月后,物联网企业也悄悄搬回去了。

物联网企业的老总说,上下游产业都没有,我一个企业在这里,跟谁玩呀?

多个知识企业,多个知识单元,才会形成知识产业。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也许,再过十年,四、五线城市的咖啡厅,会慢慢地多起来。

(更多文章关注“文旅叔叔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2年之后,同学是首富的首席设计了,那时候画画近似于不务正业,学好数理化才能走天下。班上就他们几个痴迷于此,班长我...
    徐克惜愚兄弟阅读 1,456评论 0 1
  • 说实话,我对自己在厨艺方面的“天赋”是相当自信的。煮方便面得先烧水再下面最后调味,同理可证一切汤面都依此程序,只需...
    62125f312e59阅读 1,683评论 0 0
  • I参商I阅读 2,224评论 0 0
  • 发个拼手气红包,只有两份,我对你说:“你看,一整份爱,你的爱比我多好多。”我们加起来才是一个520。
    23ef1f19a520阅读 69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