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极检生活,讲单纯的拒电族生活,所谓拒电就是不用电视,电脑和电话,似乎在世外桃源一般,生活里有书,有自己种的菜,有自己写的书,或者非常别致的木工作品,简简单单维持生计。不过,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家里的陈设却无比的有文艺范,就连小凳子都是自己做,靠背是梅花鹿的角的形状。
我有工作,在闹市,没有机会逃遁,但也想试试那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做个拒电族是很不容易的,我曾经七年家里没有无线网。偶尔能用手机用4G上网,直到今天有了大家说的标配WIFI,曾有同事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特别是前年好流行抢红包,怎可以没有网!
去年去了上海学习,大城市的学生对书的热爱让人欣慰。竹园小学的田校长说: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怎么以身作则去教育孩子们去热爱读书?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在地铁上、在路上很多人天天都在刷屏,可是看字≠读书。天天刷朋友圈,看再多“不转就怎样”,也是无效的。经典的作品能够让我们领略人类的感知、智力,情感的高度和深度。而段子只能提供简单的,近似于机械式的刺激——有人编了个笑话,大家呵呵呵一乐就过去了。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在拯救我们的感觉,拯救我们被日常琐碎的事物磨损的那些非常迟钝非常简陋的感觉。经过文学不断的滋养和打磨,我们会变得十分敏锐,能够从哪怕十分简单的事情上找到一种深刻的乐趣。读一本书和读十万字的不同是:一本书,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深化的体系,它本身就是一座黄金屋。而那些零散的文字碎片,是一堆没法垒在一起的金子,看起来很美,却很难促使你深入思考,帮你构建完善的思维。
今天当我看《平凡的世界》连续剧时,我庆幸看过这套书,顿感看了书的好处,你更能懂平凡人的故事。虽然故事已经很久远,但是却丰富了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一个个明星演员在尽力演出当年的农民模样,但是与我们读书时想象出来的差好远,显得不够味道,骨子里的味道演不出来。书有三部,我去年暑假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完,当时非常感动,久久回味感慨。善良勤劳的少安,从老师到揽工汉的少平,他们带着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为改变生存条件而奋斗。清冷的风,黄原河雄浑的涛声和小南河朗朗的流水声都似乎在讲述着中华儿女不平凡的故事……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弃希望,幸福属于热爱生活的人。
平凡的幸福不因地位和家世有所不同,难忘在七拐八弯深井里挖煤的少平,开砖场遇倒闭的少安,被洪水卷走的晓霞,每一个人都在为抗击悲惨的命运而努力,幸福就是那失败时的相濡以沫,就是磨难之后因为爱而真心的走到一起!活着就有希望!把平凡的每一天过得不平凡,那是智慧。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果有可能,哪怕只有一丝曙光都尽力而为吧,不留遗憾的人生是不平凡的。
我喜欢因为没有网而不在家里加班的生活,晚上不超过11点睡觉的健康方式,正是腾出了手,我捧起了书,没有交收视费,我远离泡沫剧开始了学习英语,我和孩子一起运动和做手工……没有网,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亲人,更多的时间成长。无论到哪里,好多人都在看手机,游戏、工作、阅读……每个低头族都在忙碌,都在收获吗?当今,WIFI已经成了标配,手机已经占据了生活的好多时间,回忆当拒电族的日子并不单调乏味,因为我与书为伴。
今天,有WIFI了,将来会不会有人将马斯诺需求层次的内容里加上WIFI?可是,我仍然希望与书为伴,做个平凡的人,在平淡中遇见最真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