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有救。
☰
答案是有救。
电影《永远的托词》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入殓师》的男主本木雅弘饰演了作家津村。电影开场的前十分钟,他因为一些小事和妻子碎碎念。等妻子一走,立马又把小三叫到家里。妻子乘坐的夜巴发生车祸的同时,他正在小三的怀中。第二天醒来,当电视新闻播出事故新闻,不明就里的他还在和小三卿卿我我。
虽然很多人可能已经气炸了,但这还远远没完。前往事发地认领尸体之前,他特意涂了发蜡。面对长枪短炮念完悼词,抱着妻子的骨灰盒坐回车里,他又开始对着反光镜整理发型。
妻子意外身故,他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甚至还因为寂寞和空虚,想要在摆放妻子遗照的房间里和小三做爱。
从任何角度而言,津村都是毫无疑义的渣男。
但《永远的托词》绝没有那么简单。铁板钉钉的人设交代完毕,反转就接踵而至。津村在事故善后活动中结识了妻子闺蜜的家庭,发现闺蜜和丈夫大宫育有一子一女。大宫是长年外出的卡车司机,因为家庭横生变故,长子为了照顾年幼的妹妹,眼看就要放弃学业。
目睹这一切的津村动了恻隐之心,主动提出帮忙。因为他的出现,大宫家的长子得以继续学业。而在和这家人的相处中,津村也逐渐体会到,在巨大的伤痛面前,人可能有怎样的成长。
最后,一度才华枯竭的津村把和妻子的二十年写成了书,书名就叫《永远的托词》,主旨是大宫一家教会他的:“人生,就是他人。”
津村有错吗?当然,而且是无法原谅的过错。在碰到大宫一家之前,他自私、虚荣,永远把自己放在首位,开口闭口都是“我”。但是,如果从道德层面轻率地加以抨击,就容易忽视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爱情和婚姻里,自我的人常常显得很强势。可在强势的外衣底下,藏着的却是对失去掌控的不安全感。即便自己做得一点都不好,他们也不允许对方流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不爱”气息。一旦嗅到对方的情感趋弱,宣泄、胡闹乃至爱上其他人,就成为最典型的逃避手段。
表面来看,这是渣。本质上,喜新厌旧是基于克服爱情难题的恐惧,做出的最软弱的选择。
爱情是一道难题。再天造地设情投意合,在稳定熟悉之后,必然要处理感情变淡的问题。
成熟的爱人懂得经营之道,在不同的阶段设立共同目标,譬如准备婚姻,选择生育,挣钱买房,或者环球旅行。在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恋人会发现问题,加以克服,见证彼此的成长,继而促进感情的深化。
幼稚的爱人则完全凭感性驱动。甜蜜的时候你侬我侬山盟海誓,遭遇现实的困扰,立即下意识地把重担往对方身上推,或者驻足不前,等待对方来解决。换言之,他们从未将自我成长和蜕变,视作爱情和生命的一部分。
现在流行说丧偶式婚姻。所谓丧偶,“当他/她死了”只是皮相,真正的内核是,不称职的爱人就像长不大的小孩,但凡有困难,就撒泼打滚胡搅蛮缠。稍微逼一逼,马上花式逃离:有些杳无音讯,有些见异思迁。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在爱情里从来说不通。
《永远的托词》里有一个爆发点。津村无意间打开了妻子留下的手机,发现一条给他的未发送短信,写着:“我已经不爱你了。一点都不爱了。”津村一厢情愿地把妻子视作配角和附庸,在这一刻被击打地支离破碎。当外壳裂开,遮蔽的柔情和希望就会重新涌现。
我认为《永远的托词》很有价值。当全世界都把斥责渣男渣女视作道德上的政治正确,它提示了一条渣男渣女的预防之道。至少,要是不幸遇到渣男渣女,弄懂为什么,就不会再为是否远离而犯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