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的放肆多是父母逼的
周末,带小宝去图书馆看书,安静的绘本馆里,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在父母的帮助下,努力地自主阅读,男孩认真读书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
让我不禁想起《神童诗》中的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感觉带孩子来感受这种肃静、认真的读书氛围,绝对是一种有益的熏染。
此时,一个女孩的吼叫声打破了绘本馆的宁静:“为什么我自己不能借书?!”
也许是害怕吵到读书的人,女孩的妈妈没说话,继续在书架上找着。
片刻沉默过后,女孩不耐烦地大吼道:“我要自己找书!”女孩妈妈的回答让人费解。“你也看到了,书架上很多书都是去年上架的。”
女孩见妈妈没有让她自己借书的意思,又叫嚷着要喝水。看情形想要继续安静地找书是不可能了,女孩妈妈便打算带孩子出去吃饭。
女孩立即转身双手叉腰挡在妈妈前面,昂着头,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家里我是老大!我要吃自己想吃的!”妈妈面无表情淡淡地应了一句:“你可以在我点的三种里面选一个。”
虽然女孩妈妈在刻意避免惊扰旁人,只说了三两句,但足以暴露她平日生活里对孩子的强势和霸道。
书是给孩子看的,孩子当然有自己选书的权利,为什么以图书架上大多是去年上的旧书为由不让孩子选呢,书必须是妈妈选,否则宁愿不看,这是有多么强势。
再者,孩子为什么就不能点自己喜欢吃的?虽说是三选一,但无异于单选题,必选题,妈妈提供的三种食物未必是孩子喜欢吃的,还必须得吃一种,没有商量的余地,怎能不愤怒?
难怪女孩从进来就没好声气,显得十分骄横失礼,孩子的反抗,只是在寻找另一种沟通方式。她希望通过抗争,让母亲能够和她商量,从而找回自己做主的权力。
连吃饭都不能自己做主的孩子,哪有机会主宰自己的人生。
今后的成长,她兴许会把大多数精力用来和妈妈对抗,要么叛逆到肆无忌惮,要么听话到迷失自我。
有人说,最听你话的人就只有两种:一个是爱你的,一个是怕你的。这母女俩最终谁会让步,取决于谁爱谁更多。
02
做个开明的父母
别堵住孩子的路
《少年说》是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的表述节目。一个个孩子站在校园的天台上,鼓足勇气,向楼下的师生和家人喊出心里的故事和委屈。
在少年说里,孩子们的烦恼,都和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父母观念有关。
其中一个有很强舞蹈天赋的女孩子,她希望母亲支持她的舞蹈梦想。这位母亲说,可以考虑,不过成绩一定要进到全年级前100名。
重点高中的前100名哪有那么容易达到?但女儿最终还是在母亲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妥协让步,承接这巨大的压力。
另一个小姑娘上台诉说时,几乎说出了所有孩子的心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长路上,遇到的最大敌人,是我们(父母)自己,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今年2月22日,在洛阳市洛龙区一所小学上学的12岁小男孩,妈妈在开车接他回家的路上,得知他的数学考试考了81分,没有考到妈妈预期的95分时,狠狠地扇了男孩几个耳光,在他脸上留下了几个带有血丝的掌印。打骂还不够解气,她甚至把男孩扔在路边说不要他,自己开车离去。
生活中有好多父母在成绩上过于重视,似乎成绩不好就代表人生的失败。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我们的生活中不也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的日子吗?
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能够接纳每一次失败,才是人生常态。
我们要努力追求成功,更要允许自己的失败,因为抵达终点的路不只一条,有梦想且能接纳失败,未来的路才会更多、更宽、更广。
03
用懂事来评价孩子
助推了孩子长期的压抑
前不久,成都青羊区树德中学某校区九年级学生,王佳乐,一个在家长和同学眼里爱说爱笑,爱打篮球的14岁男孩,从家中14楼窗户上大喊一声“妈妈,我爱你”后一跃而下,让家人痛到撕心裂肺。
死前孩子留下的遗书透露了自己自杀的原因——”在初中的这几年内,我仿佛日子一天比一天还难过了……我有多少次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痛哭,失眠、你们都认为我朋友多,其实我多孤独的,你们以为我十分阳光,其实我在很多事方面心里十分难受。
孩子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生前的脆弱和无助,很是让人难过。
遗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王佳乐的懂事体贴,嘱托爸爸要照顾好妈妈;说奶奶太孤独,想把奶奶接过来住;考虑到父母会因为他的自杀而自责,还特意说了很多让父母宽心的话。
这份遗书相信跟多父母看了都会情不自禁地惋惜落泪,一个外表阳光,内心健康的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结束?其实,正是他一直以来的懂事压垮了自己。
懂事的孩子自我要求高,常常成全他人,委屈自己。
懂事的孩子都很脆弱。不许自己有蛮横的情绪,不做与品行不一致的事情,即便偶尔不听话发脾气,都会感到自责和内疚,他们会用尽全力来维护在别人心中的完美形象。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只能独自消化,默默承受,还要逼自己用外在的一切安好来隐藏阴暗潮湿的内心,长期痛苦地压抑自己。
一位儿童教育家曾经这么说过:“孩子的懂事来自于环境压迫,他们别无选择。”
完全顺从父母的意志去做事,看似非常懂事,却非常不符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的行为。如果不是环境的影响,哪一个孩子会刻意违背天性,变得如此听话懂事呢?
04
不想懂事到窒息
就会有自我救赎的反击
曾看过一篇特别火的文章《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长文》。
北大毕业的留学生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是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当年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考取了美国名校研究生……
光鲜的背后却藏着王猛多年的压抑和痛苦,已经脆弱到不堪一击。
从小到大,他连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力都没有,所有的衣服都按照母亲的喜好来置办。
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王猛必须按照他们设想的方式活着,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
虽然考上了名牌大学,却始终无法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到了只有和父母决裂才能自我救赎的地步。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家里,事无巨细地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愿。
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精神上的附属品,只有在父母的掌控下做事,才能换来一份安心。
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心理需求长期被漠视,拗不过强势的父母,孩子只能放弃抗争,这是很多孩子在内心感到无助后走极端的根本原因。
到现在王猛的父母还盼着孩子回心转意,他们不知,这是孩子快要窒息前的自我救赎、绝地反击。
05
给孩子一双坚强的翅膀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心理韧性”:在面对生活中总会出现的打击后,让我们依然能恢复的能力,即“心理韧性”或“修复力”。
1.父母要接纳自己和孩子的失败
我们的家庭甚至社会教育似乎只接受成功,拒绝失败。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了》,有一期的嘉宾是全能型体操运动员、也是2008年奥运会世界冠军杨威,孩子觉得爸爸这么厉害,我自己也要做到事事第一,不然就觉得很失败,会哭鼻子。
有一次杨威故意输了,并且让孩子接受失败。他说:我不会只教我的孩子一定要拿第一,我还要教给他,人人都会失败,但是失败了没什么,你还可以重新来过,继续战斗。
2.父母要认真倾听,理解孩子的脆弱
很多时候,孩子在痛苦的时候也曾试着告诉父母,但父母都会以你要坚强,你不要多想来简单劝诫孩子。孩子的脆弱没有流向,仍然堵塞在心底。寻求不到帮助,孩子自然就不再说了。
许多人认为坚强就是不对任何人表达脆弱,是因为把表达脆弱与懦弱等同。其实,表达脆弱是勇敢的表现,它代表内心愿意面对当前的问题,而不是逃避或掩盖。
孩子内心脆弱时,最好的方式是紧紧的的拥抱,静静地倾听。
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人中龙,鸟中凤!
养育一个孩子是父母赠予孩子的礼物,能力有多大,礼物就送多大。而很多父母都把养育变成了无休止的索取,你要懂事,你要有好成绩,你要排多少名,你要……
正如电影《明日的约定》所展现的: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对不起”,而父母却在等我们说谢谢!
生活中,是否让自己的家庭上演这样痛苦的结局,写剧本的可是父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