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文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我第一次讲解先秦诸子的散文。由于课程进度的不同和学情不同,往届有些讲解先秦诸子,有些不讲,让学生自读,而我带的那届刚好没讲解过。所以我花了挺大功夫去备课,但是由于没有系列地读过先秦诸子散文,只能照本宣科了,但是我又不想限制学生的思维,于是我课前构思了一下,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分享,我再做点评。上课了,3分钟演讲结束后,简单介绍了文章的内容思路后,就开始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因为我平时也常常是这样开展我的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我下去巡视并做一些点拨。到了分享环节了,分享的同学都能联系现实谈了自己的感悟,比如佳慧同学讲到“子曰:不曰,如之何………”时,举例学习数学时不懂就要动脑筋思考,再不懂还要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而江桥同学的理解就比较独特了,比我的理解更深入,他对“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理解是人是主体,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即道),不断提高自己,就能“弘道”了。我因此对他进行进一步的点拨,让他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以下就是他的感悟
吴江桥同学的课堂随笔
我给他做了简单的点评,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对“非道弘人”的理解是,比如我很善良,但是我却没有坚持去做善良的事,因此善良最终没能让我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