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屏蔽掉的台词,他也敢说

Sir一直想不通的三大迷惑现象。

中国人最重视的人生大事——

房事

(别激动,Sir是说买房子的事)

中国人最鄙视的职业——

中介

国产剧最让人尴尬的题材——

职业剧

你想得通吗?

明明是积怨最深、普及最广的故事,我们却无法挖掘出感人的、真实的内容。

国产剧是指望不上了。

纪录片完成逆袭——

《中间人生》

中国首部聚焦房产中介的纪录片。

一集15分钟,豆瓣8.2。

所有评价,无论好评差评,都认同一件事:

真。

真实客观,本是一部纪录片需要秉持的基准线。

这不是Sir安利它的原因。

Sir看中的是它不经过滤的真实

一个建议:纪录片后期广告味道太浓,毒饭可以略过。

但仅看前4集——

它揭露出的行业丑态,戳穿暗涌的欲望,且让每个从业者直面镜头。

Sir敢说,这样“站硬”的姿态,国产剧先例为零。

房产中介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Sir从自己手机截了一幅图——

电话屏蔽功能。

“中介”一栏,与广告销售、外卖、出租车,甚至骗子,共同进入最受欢迎的屏蔽类目。

这也是纪录片的第一幕:吐槽。

街头随机对象,问一句:您需要房子吗?

对方一听……

说这个我可不困了。

有人脱口而出:

挂电话,黑中介,水太深,怕……

当然也有人夸。

但你细品。

真的是夸吗?

——“离不开它”“最终还是安全的”。

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折中。

在Sir看,这些答案拼凑在一起,恰好展现出我们对中介的真实印象:

需求强,名声糟。

房产中介作为房产交易最末端一环,里外不是人。

卖家,他们得求;买家,他们也得求。

同样题材的国产剧《安家》,塑造过一群卑微如狗的中介人。

带客户看房,只需要哄好客户吗?

想简单了。

走进小区,你就是鄙视链中最低的人。

物业经理、保洁阿姨、保安大哥,你一个都不能得罪。

客户看着看着,突然渴了,饿了。

怎么办?

随时掏出矿泉水和面包,必须把对方留住。

难得约到客户,天公又不作美。

要么巨晒,要么大雨。

心情不好影响交易怎么办?

雨伞必备,而且必须永远向客户倾斜,绝不能遮到自己。

有哆啦A梦的本事,还要有大雄那样屡败屡战的心态。

马桶脏了,自己擦。

客户骂了,自己忍。

—我跟你去看了这个盘,半夜还给不给我打电话

—不打。

—豆浆还送不送

—不送!

—微信还发不发

—不发!!

这就是我们印象中,那群挥之不去想让你掏钱买房的中介人。

谄媚、虚伪、low。

这些真实吗?

Sir要说,是真的。

中介难是真的,客户烦也是真的。

纪录片中有不少类似的瞬间。

打个电话——您方便加个……

啪。

话没说完,挂断。

这都算好的。

有些人不挂不是感兴趣,而是要骂你。

今天中秋节

你不陪家人

你们有病吗?

这种不讨好的印象,最终组成一幅职业画像:

赚快钱,学历低,混日子。

但。

Sir要说——片面的真实,有时候比谎言更可怕。

以上展示的只是中介的A面。

我们不知道,他们还有隐藏的B面,C面……

一个最让Sir意外的事实。

房产中介是不是太多了?

电话没日没夜地打,门店一条街能开四家(Sir公司楼下就是)。

实际上,远远不够

一组数据:

一个房地产经纪人平均工作1000小时,才能卖出一套房,一年3套;

目前全国有150万房地产经纪人。

但未来中国对这个职业的需求,至少400万。

另一个刻板印象——中介都打鸡血吗?

并不。

在纪录片中,Sir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普遍的表情:

麻木

一大早门店开业,街上出现标志性的团建。

喊口号,唱司歌。

手舞足蹈,还高声呐喊。

但你看他们的神情。

纷纷都没睡醒,眼神呆滞,没多少人真正提起了劲。

没错。

连当事人,都对那套行业内的伪成功学感到厌恶。

经理开着车跟同事闲聊,说自己朋友圈是三天可见。

不在朋友圈发广告吗?

发。

发完了,他自己都不想看。

全是卖房子的

烦得很,真的烦

纪录片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采访对象。

张永刚,刚哥。

高学历。

北航硕士,985大学,出来卖房。

跟客户谈稻盛和夫,谈各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头头是道,客户也格外折服。

但,当那个客户来门店时。

当着他的面,张永刚愣是打不出一个卖房电话。

太掉价了

那个中秋节打电话卖房被骂的也是他。

客户说他有病。

他没生气。

皱起眉头,眼睛憨厚地眯成一条缝,低声嘀咕……

是我真的有病吗?

在Sir看,这些话都太扎心了——

它不仅惨。

更带着一种现实和理想充分摩擦、挤压后的黑色幽默。

你可能会问:

这么委屈,为什么不换一份工作。

是怂吗?

发出这样疑问的人,并不知道——

房产经纪,是一份长期被“耻感”包裹的职业。

服务必须周到,态度必须低声下气。

以至于,所有羞耻和卑微,已是常态。

大雨天看房,皮鞋磨破,进水。

带客户进去了,自己却留在门外,宁愿扯高音量喊着讲解。

他也不踏进一步。

生怕鞋子弄脏业主的房子。

而回忆这件事时,中介小王的语气丝毫没有委屈。

家常便饭罢了。

同样的。

几乎所有面对镜头的中介,说起自己受委屈的情景。

面上都没有表情,一切习以为常。

带着客户去看房

电梯里的人非常多

(就有人说)挤什么挤啊

你们中介坐什么电梯

什么是真实?

这就是。

——藏在我们固有印象外,温水煮青蛙般的局促和无奈。

但这仍不是所有的真实。

高潮在后面。

最刺眼,也是外人最关心的问题。

中介会坑人吗?

《中间人生》没有回避。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介这份职业面临最常见的状态。

也是纪录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

“无回报期”。

说得专业。

翻译过来就是,出不了单,揭不开锅,穷哭了。

眼看一单交易有戏,狠狠咬住。

不仅靠嘴皮子,还要做各种功课。

光准备房屋平面图还不够,那就备上小区平面图,交通平面图,学校医院平面图......

做到极致,就能成交?

他们回答——

看命。

问题又来了……

命,一直不好咋办?

有些人就动起小算盘。

中介小徐说出这样一个故事:

刚进入行业时,跟店长准备卖出一套房子。

对象是一对老夫妇。

两人都心里清楚这间房子有问题:

产权不明,很有可能出现交易风险。

当小徐跟店长反映这件事时,对方熟练回应:

你管那么多干嘛

我们只管卖房

结果——

程序,通过了;客户,信任了;合同,顺利签订。

但事情却没过去。

小徐的同事当天没有恭喜他,反而当面奚落:

老头老太的钱你都骗

结局Sir不剧透,但你看小徐分享这件事时的神情。

抿嘴,眼神躲闪,满脸自我厌恶。

别误会。

Sir没有给任何人洗白的意思。

但看看当下,我们有多少影视作品,敢于把这样的镜头搬上荧幕?

这才是Sir强调还原真实的目的——

不为对错负责,不为真理辩护,它只负责切进被我们忽略的灰色地带,让你看见生活的全貌,人性之复杂。

纪录片最后提出的那个问题。

Sir觉得应该面向所有人——

假设你是房产中介。

你带客户去看的房子,有一扇窗户面对着大烟囱。

你敢不敢把窗帘拉开?

如果你犹豫。

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就达到了。

Sir前两天在后台看到一段毒饭的留言,印象很深刻。

关于医生陶勇的采访,她作为老师被触动:

无论《中间人生》还是这位毒饭的留言。

其实都在说一件事——

每个人,每份职业,都有外人看不到的一面。

不要粗浅地下定义。

否则。

你的“赞美”,有可能是辜负;你的“同情”,会变成凌虐;你的“感同身受”,不过是施舍。

所以,究竟“房产中介”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

《安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楼山关成功开单,庆功会上借醉态吹牛,分享成功经验。

他说,成功只有三个字——

不、放、弃。

又在灌鸡汤?

你仔细看嘴型,他说的明显是——

不、要、脸。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改动,却最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职业。

也诠释了真实的人生。

什么是不放弃?

只有看清那些虚伪的道貌岸然,承认那些矫饰的“不要脸”。

你说的不放弃。

你自己才信。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