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脆的寒具

清明节的前期是寒食节,“寒食节”起源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地区,距今有2640年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冬至后的第150天,因与清明节相距很近,到唐代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同一天。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烟时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类的面制油炸食品。

南北朝时的“寒具”为细环饼。贾思勰《齐民要术》载:“细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类似于今天的甜点心。

唐时韦巨源所献烧尾宴上,有一道叫作"巨胜奴"的"酥蜜寒具",大致近似后世的糖麻花。当时有种夸张的说法,质量最好的寒具一旦入口咀嚼,其破碎的声响能"惊动十里人",可见唐朝的炸甜点是何等酥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