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童 年——县城梦
二
我不仅是东岳村人,更是“平村人”,我为之骄傲与自豪。虽然我们村离邯邰仅2里地,但离我们新乐县城却有三十多里。这三十多里外的新乐县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梦想天堂。因为,在我梦想的县城里有楼房、有汽车、有火车、还有许多未知的新鲜事物……
也许你会问,三十里的距离叫远吗?放在现在,的确不远。一个电话、一个微信、一个视频,几百里,甚至几千里都好像近在咫尺。但处于交通、信息都不发达80年代末,对一个十岁左右儿时的我来说,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也正是这区区的三十里路却成了我一个追逐“县城梦想”的奋斗阶梯。
为什么我会对“县城”有梦想呢?毫不夸张地说,儿时的我,除了见过我们学校的二层楼房外,就没见过其他的楼房,除了见过自行车,很少见过小汽车(当时老百姓都叫小卧车),更不用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大火车了。
什么时候能让我到新乐县城去看一看呢?谁能帮助我实现我的“县城”梦呢?此时,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父亲的身上了。因为我的父亲就在新乐县城上班。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就是一个高大而英俊的男子汉,一头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中等的个子、匀称的身材,绝对属于标准型的好男人,用现在的词形容,那就是我的“男神”。
父亲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而且还有一手相当了得的木工手艺。父亲就在县城建筑公司上班,具体上班干什么,我不清楚,反正是在县城——长寿(县城所在地)。
父亲的工作紧张而有序。父亲每天都要到30里以外的县城上班,那辆永久牌的“二八式”自行车就是父亲唯一的交通工具。父亲每天都要往返于县城和家乡之间,这样算下来,每天骑行60里成了父亲的必修课程。60里的距离对于儿时的我是没有概念的,直到以后,才明白父亲每天为了几块钱而每天骑行60里路的艰辛。
既然是给人家打工上班,所以父亲也是有上下班时间的。那个时候,天还不亮,母亲就会悄悄起床,给父亲做早饭——煮挂面加荷包蛋。母亲明白父亲每天工作的辛苦,在父亲的早饭里往往多加几滴油。
即使母亲做早饭的声音很小,但往往早饭的香味却勾引着我,不能让我安心地入睡。为了让父亲安心地吃好早饭,我还是强忍着闭着眼睛,轻轻地咽着口水,静静地听着父亲吃挂面、喝面汤的声音。越是佯装睡觉,父亲吃饭的声音越响,有好几次差点没憋住。直至听到,父亲放碗的声音,我才松了一口气,佯装刚刚醒来的样子,睡意蒙蒙地看看父亲,说:“爸爸,你要上班去吗?”
母亲见我醒来,就赶紧对我说:“你真有口福,你爸吃剩下了一点儿面汤,你吃吗?”
“吃,吃,吃……”我兴奋地从被窝里跳起来,美滋滋地喝起了心中的“幸福面汤”。
父亲从屋里推出他的“二八式”自行车,麻利地在自行车后座外侧套上印有“安全生产”的工具兜,工具兜里装上小锤、墨斗、卷尺、凿子等做木工活用的工具,一切就绪后,准备出发。
此时,我的“幸福面汤”也差不多喝完了。父亲习惯性地按响自行车铃铛儿,他是在暗示真的要出发了,说着骑上自行车飞驰而去……
望着父亲骑车远去的背影,我的“县城梦”也隐隐约约的在我脑海里显现,我的“县城梦”还有多久才能实现呢?我一直在期盼着这一天早日的到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