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
最近分析了两天竞品,列出了竞品的功能细分对比,并评价UI交互,有些细节竞品处理做的很好,用户体验很美好。然而,在分析的时候,我总是忘记一件事,问为什么?为什么这儿的文字提示高亮显示了,为什么这个button被隐藏了,为什么更新的版本多了这个功能?
我知道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去思考的,我也并不是忘记,而是去逃避,逃避这些我不擅长的,以我现在对产品的认识程度,可能我去思考了也想不到竞品这样做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所以我只是简单的去罗列,这让我觉得很low。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毛病,我总是不习惯去挖掘一件事儿背后的原因。
高中的时候,记得去食堂的路上,我的同学们总会在讨论并总结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这时候我就想都下课了还讨论什么啊会做不就行了吗?当时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我的分数也不会比他们低。但到了现在,当我们假期聚会的时候,他们再讨论当年学的那些内容,信手捏来,而我却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想来,我从来不是一个学习好的学生,我可能只是会考试而已。最悲哀的是,我在过去的好多年里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有多大的坏处,这可能也是我长期受到的应试教育带来的悲哀。
记得高中语文经常会有这种题目,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表示当时的心情,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我们回答这种题目总是有套路可寻的,先解释词语或者加点的字的意思,再描述下场景,最后用几个直抒胸臆、黄龙点睛、托物言志这样的词语总结,这道题基本就满分了。老师教给我们的总是答出给分点即可,但却从来没教过我们想象描绘出作者当时的场景原型并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原因。于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很多事我们习惯了习惯,却从未想过为什么。
#多问为什么
多问为什么?我现在每天都这样提醒着自己。
耍了20年的小聪明,是时候该改变,20年的惯用思维模式没有那么轻易改变过来,于是我每天都提醒着自己多去探寻每件事或者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电影院的标配是爆米花?
-为什么现在我们不喜欢看大段大段的文字?
-为什么微信朋友圈有红点?
-商家角度:爆米花制作成本简单,占用面积小。爆米花成本低,利润大。
消费者角度:爆米花没有刺激性气味,咀嚼声音小,不掉渣。
-读图时代,快速消费时代,没有时间深度阅读。
大脑处理过多文字时的效率降低,产生抵触感。
-满足好奇心心理,鼓励点击查看。
现在大部分人有轻微强迫症无法忍受红点存在,提高点击率。
多对习以为常问为什么,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可以培养自己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但也要记得不要陷入怪圈,纠结于某一处细节而忽视了全局。比如我个人认为思考“为什么井盖通常是圆的”这种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因为井是圆的,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我这几天做竞品分析的感受,多问为什么,从体验者的角度转变为研究者的角度,虽说思考过程可能比较烧脑,但是大脑不多烧一烧是会生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