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阅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前五章,和上个月读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本书是以蛤蟆先生咨询心理医生为故事线而展开的心理教育故事,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河鼠、鼹鼠、獾、蛤蟆、苍鹭)都有不同的个性,其实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同人物个性的投射,阅读过程中会联系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边看会边反思自己和朋友相处是不是也存在着故事中的各种问题。
感悟一:为坏情绪找出口
鼹鼠一直都很自卑,因为河鼠总是比他能干。他很不高兴河鼠总是什么都比他做得比他好,还经常唠叨,即使他知道河鼠是为他好。虽然鼹鼠对河鼠有很多不满,但是他并没有像蛤蟆一样抑郁,因为他都会偷偷在背后吐槽河鼠,情绪得到发泄。
平时,我们也会对朋友或者是家人的唠叨或者叮嘱甚至是责备感到不满、难受、焦躁又不能表现出来,如此下去,如果没有出口,就会把自己困在焦虑痛苦中难以释怀,严重的可能还会和蛤蟆一样导致抑郁。所以,一方面,当我们遇到让自己情绪低落的事情时,要学会从情绪中跳出来,为坏情绪找出口。可以是大声吐槽、和朋友说说、看看电影、旅行、散散步或者听听音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的脑袋放空,让自己静心,情绪不至于长期跌落谷底。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像鼹鼠一样,一味地抱怨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能干,如果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多向别人学习优点长处,取长补短,这样,我想我们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感悟二:不要做“母亲”型的朋友
故事中,河鼠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母亲”的映射。他关心朋友、体贴能干,对身边朋友的事情和情绪比较敏感,并能针对这些进行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法为朋友解决困难,做事特别谨慎。对朋友,尤其是鼹鼠,总是“刀子嘴豆腐心”,虽然是在关心朋友,但是嘴巴却总是不饶人,还总挑剔鼹鼠。这其实就是“母亲”的映射。
通过河鼠和朋友相处的方式中,我感悟到:鼹鼠对朋友的关心和体贴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关心、体贴自己的朋友的同时,也要注意说话方式,多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他,我会接受朋友这样的“爱”吗?如果我们都能在关爱彼此的过程中,多一点换位思考,不做“母亲”型的朋友,我想我们的相处过程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
感悟三:避免做“父亲”式的朋友
故事中的獾,是智慧、威严、有力量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形象,循规蹈矩,有原则。虽然他非常热心于帮助朋友解决问题,但是,因为他要求自己与其他人都要严于律己,遵守规则,所以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对蛤蟆的批评毫不客气,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对孩子进行说教一样,这就像“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一般,稳重如山,让蛤蟆感到难受。
作为朋友,“父亲”式的关爱,会使我们感到压抑、难受,尽管我们心里知道是为我们好,但是难免会心里难受,情绪低落。所以,在日常和朋友们相处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父亲”式的关爱。
感悟四:多一点倾听,少一点讲授
通过这个故事中心理医生苍鹭对蛤蟆先生的帮助对话中,我感悟到:某个行为和情绪的发生背后都有隐藏着内心深处的过往、回忆或者心理的困惑。就像蛤蟆先生以及鼹鼠表现出来的就是“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多倾听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少一点责备和讲授,从讲授模式中,转换到倾听模式,去理解和感受孩子的情绪,同时做出积极正面引导,那么对于班级管理中的很多疑难杂症是不是会迎刃而解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实践探究的一个好方法。有点迫不及待,把这个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了。希望新学期里,能收获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