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城南原来还藏有这么间图书馆!
也许是因为它设施老旧,年代久远,才如此不起眼的吧。确实,与家乡那崭新亮堂的市图书馆相比,这一方小书屋的确显得十分黯淡。
初看它长宽不过5米,安详地坐落在火炉楼一角,一排排铁制书柜像阅兵式上的中国军人,雄赳赳,气昂昂,整齐划一,从正面看,望不到后排,只见打头阵的总司令,稳如泰山屹立在你面前。书架侧面贴有标识着书籍类别的小纸条,一柜一类,“文学、语言、社会、经济……”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的正是如此。纸条大概是多年前贴上的,从它泛黄的表面、略微翘起的边缘便能看出,它们已经在这儿默默地陪伴城南学子好多个春夏秋冬了。看着它们如此庄严肃穆的样子,俨然高渺沉稳的老者,我心中也不免喊声:“学长们好!”
我来回踱着,正以为走到了尽头,转身一看,一片更大的藏书间出现眼前,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房间很深,得望上一阵,目光才能到达终点。由远及近,书的种类由古代延伸至现代,从国内扩展到海外,好像人类的历史长河就这样展开在你面前,其间蕴藏着无限奥秘,等着你一一涉猎。书柜之间的间隔十分狭窄,仅容一人通过,书本们就像一位位殷切的选手,簇拥在你面前,渴望博得你的眼球,将它们收入囊中,逼得你直往后退,眼神才能聚焦,看清它们的真面目。
书籍也大多来自早些年代。它们没有精装封面坚硬的外壳,仅一层褪色的染料加以修饰,蓝若江南烟雨,黄似秋日枯叶,绿如远山薄雾,无华丽锦绣之雕琢,倒颇有一番古韵之静美。它们排列得十分紧凑,之间连一张薄纸都无法通过,似乎合为一体,静静地安放在书柜最底层,前有人光顾,却显得格外典雅,仿佛时间早已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霓虹灯光里,供它们慢慢回味。
忽然间,我瞥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大红色的封面十分显眼,让我印象深刻,名字也非常特别——《小小小小的火》初见它是在家乡路旁的小图书馆里,那是个陪伴我熬过半年艰难时光的地方,珍藏着我特别的回忆,如今在城南又见这本书,往事似乎也浮现眼前,化为一团小小的火焰,温暖着我的心。
天色渐晚,图书馆要关门了,我随手拿起一本书,是冯骥才先生的《世界生活》,书的扉页这样写道:
“我相信,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温暖在人间,物本无情,物皆有情,感谢生活。”
我会心一笑,把它装进书包,往回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