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的积累,很多原来无法解释的事情,慢慢的可以用现学的储备理解清楚了。比如,就身边的人来讲。两个人,是发小,从九岁开始,从玩泥巴到花甲之年,两人的处境却大相径庭,一个是银行行长,四十岁时另开了一家工厂,巧用单位人脉,生意红红火火,订单不断,其身价不断上涨。而另一位却一生平淡无奇,庸庸碌碌,如今还在发小厂里打工。我并不是瞧不起打工的,我也是南下打工的一员,对打工生活的艰辛深有体会。我只是惊讶于他们两人的差距为何如此悬殊。
学习李笑来老师讲的注意力之后,个人认为可以用注意力来解释这个问题。
打工的大叔叫静辉,银行行长叫锐少。静辉生性刚直,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说话直爽,不玩心机,不故深沉。多次跟他聊天,隐约透露种壮志未酬,天生我才无用武之地的忧愁。喜欢串门,整个村,除了仇家外,没有一户没串过的,在家呆的时间特别少,基本在外游荡。东家长西家短的事儿了如指掌,成了村里的百事通,人人都喜欢他,找他打听消息。而锐少为人和善,勤劳低调,目光长远,喜欢以身作则地教育儿女,善于赚钱和理财,喜欢下厨, 不地区歧视。生活有追求,有品味,懂简单养生。虽不知道他们年轻时生活状态如何,但从上面这些即可推断出个八九不离十。
分散注意力的有三个坑,其中一个是瞎操心。首先我得承认,我在分析别人时,也是在坑里的。静辉大叔也是,在操心的坑。他的注意力全部花在别人身上,自己得到的仅仅是虚荣心而已。不仅仅是注意力,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也浪费在走家过户上。从表面上看,他的人际交往广,有谈资,口才好,这种人理所应当混得很好的,但是,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跟他面对面聊天,不叫交流,而是被说教,没有插嘴和回应的机会,反馈他所存在问题更是无可趁之机。于是,整个过程双方都不在一个层面上,一个口若悬河般天花乱坠,一个只能点头应声附和,坚持听下去的原因,完全是无他处可去才选择坐在那里。我时常借着工作忙而避开他的"说教"。当心不在焉,状态不佳时,马上停止谈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
而锐少,他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事业上。生活上处理事情也非常的专注。比如吃饭,吃饭时一般不说话,静静地夹菜扒饭,喝汤洗手,有话只在办公室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