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一个中国特色式发言,面向大学入学新生,演讲者支笔他们大10岁,但是剑桥本科、牛精博士,24岁发自然,25岁回国在学校破格为教授,带领团队,杰青。。等等。她的演讲主题是信任,意思是说她回国努力着,因为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国家和团队信任她。看完之后,总觉得有点怪,说不出来,却隐隐感觉虽然这个“小姑娘”今后在国内发展肯定会很好,可能也能实现她的抱负,但是有一种禁锢感、被迫感、压抑感,虽然她说了很多要感谢的、要承担的东西,却感觉生命里的东西没有出来,听者很难得共鸣。当然,她绝对已经是而且会是学术圈里的甚至国家意义山的成功者。
我想起了昨天看到的TED说教育,一位是普通教师,分享了她在乡村/黑人学校里教授美国政治、地理等课的经历,放手让学生去试能有多大的“惊人”的潜力和可能,结论是学生会从那些错误中学会,所以我们不该给他们过于明确的、唯成功的目标与方向;
另一位分享者是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助理,开始感觉这个身份可能会是官腔,但听了之后发现这短短14分钟,传达的将会是一股飓风。这股力量如此强大和有生命力,因为这才是生命力的一部分,而不是伪装的、精致的、表层的皮肤:那些从入学开始的分数、GPA,到社会里的唯KPI、唯物质表现与社会地位至上。如果深入了解过生命实相,那些才是每个生命存在的目的。生命的目的,学习和工作的目的,能让我们真正开心和幸福的,不是物质化和数字化的绩效和闪光的外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爱,以及个人生命力的表达。而我们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只是过于细致化于他们考试考了多少分,进步或退步了多少名。我们是否曾真正关心过孩子们是否开心、是否让生命得到了伸长与表达。教育孩子,我们做得太多了。
最后她说,我们家长、教育和社会的角色,不是将孩子们视为盆栽,精心守护和枝剪。他们是未知物种的野花,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提供他们肥沃营养的土壤以及灌溉(爱与信任),让他们生长出自己的形态。
这三位都是女性,女性其实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与表达,也更容易有感染力与渲染力,可是如果她们自己都没有感动自己,没有来自心灵的震荡,这种能量就不能感染到听众。我想可能是社会背景环境下的差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