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丛斌博士发了篇文章,说的是CMMI和屎上雕花:有在企业负责CMMI的粉丝给丛博留言,感觉自己做的工作是屎上雕花。
我觉得这个粉丝做了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用“屎上雕花”来形容我们企业内的X体系建设再贴切不过了。
然后丛博得到了启发,列举了CMMI体系建设中具体的“屎上雕花”的十个例子:
01
制作了几百页的体系文档,覆盖几百条CMMI实践,貌似面面俱到,而实际操作形同虚设,团队依然按自己习惯的方式工作。
所谓“两张皮”现象,应是“屎上雕花”一。
02
虽然2.0之后,评估项目是随机选出。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评估项目依然做成了花瓶项目,评估证据表做得完美无缺,其实经不起深入推敲。评估结束后,没有项目会再用评估项目证据显示的做法。
准备的这些花瓶项目,应是“屎上雕花”二。
03
为了通过评估审核,把做过(甚至没做过)的一些没多大意义的事,涂脂抹粉,包装成自己改进的业绩,做出漂亮的CMMI评估绩效报告(performance report),是“屎上雕花”三。
04
和项目管理脱节的的基线、模型的应用,形似神不似的CMMI高成熟度实践,还要努力把无价值的做法描述成非常有意义,是“屎上雕花”四。
05
没有真正使用的巨大无比的度量表定义,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收集分析表,组成了“屎上雕花”五。
06
许多流水账式的QA报告,EPG报告,质量例会报告,各种项目报告,实在想不到它们对以后的管理、改进有什么样的帮助。
PPT和报告做得很漂亮,其实是“屎上雕花”六。
07
流于形式的同行评审、走查,还要为它们写出报告,没有看到审查者对质量、可读性和潜在问题的深度分析,只看到为了完成任务走了一个个漂亮的过场,这是“屎上雕花”七。
08
无效的用户反馈报告,交付功能发布后,虽然看似重视用户反馈,但实际对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不进行深入分析和改进,没有真正将其用来改进产品满足用户真正的需求。
本来很重要的一件事,成了“屎上雕花”八。
09
这里吐槽一下ISACA的CMMI Associate和Practitioner考试,它们实际在考学生的关键字快速搜索能力。分数真不代表学员对模型的理解能力,前段时间,一位同学在考试时,凭借关键句子的搜索,拿到了97%的高分,超过了大部分评估师的成绩。我认识的一位做了一辈子CMM/CMMI的朋友,也就考了90分。
所以,Associate和Practitioner考试成绩应是“屎上雕花”九。
10
评估访谈本不应花太多精力准备,让参加者了解下目的、访谈形式和要求即可。过度的访谈准备,让访谈变成了“CMMI口试”,听到的多是“评估政治正确”的答案,让CMMI访谈成了“屎上雕花”十。
所在组织推CMMI有10来年了。最近三年又在推5000体系。
这两年一直呼吁我所能接触到的管理者们要从能力提升的角度做这二者的融合,并进行实在的能力改进。但基本上没人关注。大家都有自己更重要的关注焦点。
今天又看到了某主管部门两个月前发的一个有关某些领域的项目管理的红头文件,提了一堆立项、过程监管的要求,里面涉及到的部门有推进5000体系和CMMI体系的部门,但这个管理办法和这两套体系是割裂的,自说自话。这种事情在业务主管部门弄出来,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各管一摊,谁也不愿意去协调谁。但在更上一层的领导们为啥会允许他们这么做?
早上又看到了倒查企业偷税漏税20年的消息。不知道真假。
每天就是类似这么些事情,让人乐观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