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名字好多好长,完全分不清谁是谁。
但实际情况要好点。因为整本书只有36章,每章只有几页。而作者给每个人物设置的背景也很详细,很容易分辨。再就是他们每个人的病情也不一样。:)
我是先了解索尔仁尼琴的经历,再去读的《癌症楼》。所以我最初想象的《癌症楼》是部纯粹的批判性小说,批评苏联zz,苏联的一切。小说的简介也很好玩,给人一种古典主义的感觉。但你真正读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以为是作者在破口大骂,但实际上不是。我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里读出了对苏联的爱,还有他的痛苦。毋庸置疑,他是爱苏联的。而更毋庸置疑的是,他拿诺奖是一件极具zz色彩的事情。但是当时的他应该完全不明白,所以才会在很多年以后哭着说,‘我对不起我的祖国’
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是想要成为一把刀子的,尤其是,这把刀子还被拿来对准自己的挚爱。
他是曾经的帕维尔,也是那个图书管理员,还是科斯托格洛托夫。他们的行为也许是值得审判的,但他们的爱却不是。他们没想到,拯救自己的东西,自己所保护的东西,会是错误的。
但是这些问题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所以最后科斯托格洛托夫死去了。他无法理解衬衫的领口居然是有尺码的,这就是他为什么无法接受维拉的原因。他已经被背叛了,被背叛过的他已经深深的落后于维拉。这种落后是各种意义的。维拉无法背负他身上那种沉重的东西,就像帕维尔也无法接受清洗一样。他是那个证据,哪怕这个证据曾经被捡起,也终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化。
小说里曾多次反映过苏联当时的一些问题,鉴于敏感,这里就不提。
我起初觉得为什么要把小说的场景设置在病房,但后面觉得很合适。只有在生死之间,所有人才是平等的。只有死亡才能让人走出集体,走出各种信仰,离开所谓的高低,独自的思考。
一旦我们脱离了死亡,我们就又会将之前思考的那些东西束之高阁,进入集体。我们什么时候才是我,快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