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心灵鸡汤蒙蔽情绪的真相
最近听了一个讲座,主讲人借为心灵鸡汤正名之机宣传新书。最终无非是把自己的经历作为励志教材,鼓动年轻人有梦去闯。台下倒是反响平平,“鸡汤”的效力大不如从前。
我也曾是心灵鸡汤的信徒,常常被治愈系的只言片语感动到热泪盈眶。于是顾影自怜地喝着鸡汤自我疗伤,走过了彷徨的高中,失措的高考,现在走到了青春的尾巴上。渐渐发现,心灵鸡汤就如同止痛药,虽能缓解一时的痛苦,却也伴随着副作用,长期服用便会伤身。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心灵的七种兵器》,竟如遇到指点迷津的高人,欣喜不已。
本书拒绝煽情和鼓动,一字一句都充满着科学的严肃理性,但易懂不艰深,非心理学专业的人阅读起来并不困难。不得不提一下,作者武志红与心理学的渊源还颇有意思:大学考入北大,却被调剂到心理学,本来信誓旦旦要转系的,读了一个月的心理学书便一发不可收拾,如找到真爱般相见恨晚,后担任《广州日报》“健康·心理”的专栏作家,由此可见作者对于心理学研究倾注了不少热情与心血。有别于大多数的治愈系写手,作者在书中常常无情地解剖自己,毫不避讳地窥析自我的负面情绪,从而使读者对抽象概念有更直观的理解。
作者提到了七种心灵“兵器”,其中有四点是我们所谓的“负面心理”:悲伤、愤怒、内疚和恐惧。但作者却说,要把负面情绪看作自己的朋友,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直面自我的心灵真相,不隐藏纯粹的悲伤,不压抑负面的情绪,确是生活中很多人难以真正做到的一点,也是本书让我最有触动的一点。诚然,记住快乐固然是人的天性,但若因此负面情绪总是被隐藏压抑的话,它会愈积愈多,最后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与行动,甚至使人陷入情绪的泥潭无法自拔。
书中写道:“无数的心理治疗师都发现,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心理学发现,人在极度悲伤时会想到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正如自命不凡的瓷兔爱德华,在遭遇一次孤独无助的流浪之旅后,才开始想念善良的主人,开始学会感受爱与付出爱。所以,无杂质的悲伤不会撒谎,它会帮助我们拨开表象的烟云,认清关系的本质。拿我自己来说,高考失利后曾经痛哭一场,内疚、自责、伤心、迷茫,都有,后来哭累了也就想通了,收拾好心情,顺其自然。奇妙的是,之后我并没有为高考失利再次大悲大恸,想必正是在那场痛哭中,我感悟到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每一站只是停留,未来还在自己手中,不曾改变。生命本没有如此脆弱,有时我们缺少的只是一场恰当的情绪发泄而已。医学上有个名词叫“脱敏”,用在这里也十分妥帖。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不自欺不逃避,逐步脱敏,才能推翻心中阻隔真相的那堵墙,才能将心灵腾出空间,盛放未来的人生蓝图。
此外,本书还详细描述了原生家庭对每个人性格的莫大影响。我们的某些情绪或者倾向也许是自身难以控制的,其背后潜藏着原生家庭赋予的童年记忆,更具体地说,大多是父母生活思维与方式的投影。然而父母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所以我们早期性格的形成也不受我们控制,这是人生的悲剧性实质,我们只有面对。不必怪罪父母,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毕竟父母也是他们原生家庭的产物,怪罪父母其实也是一种逃避。我们所要做的只有认清真相,改变自己,从自己开始把这种心理轮回斩断。这个角度的解读再次证实: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很多人对《后会无期》的一句台词印象深刻:“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也曾有这样的困惑。幸运的是,我在本书中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因为“这些道理和你还没有关系,它们还不是你自己的”,我们必须通过自我察觉,清晰捕捉这些道理在自己身上的展现,然后内化成自己的准则,好的改变自然发生。
要知道,很多心灵鸡汤是一种伪心理学,是抱团取暖的噱头,是成功学的同谋,不由分说地压盖听众的负面情绪,以偏概全,难以关怀个体心灵。请记住,基于对自己人生真相的理解而发生的改变才是和谐可靠的。如同大禹治水,疏胜于堵。
我很庆幸,能够在面临人生选择的困惑期,遇见一本这样的心理学好书,陪我登上层楼,摊开心中愁,共赏眼前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