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非常脚踏实地却又有一丢丢“唯美主义倾向”的金牛座,在对书的选择上很难不被“美”这个元素打动。
在我看来,书的美分为三种:
“第一眼”的美,多半美在装帧,美在封皮的质感、封面的设计,或是独特的腰封、甚至别出心裁的开合方式。
就像我还是个少女时曾买过的一套诗集,大理石般的磨砂封面,在那个年代已属惊艳,让我一拿起就不忍释手。于是那套新诗集被我翻来覆去熟读至背诵,每次读完都要用手摩挲封面——仿佛这一摸,便摸到了书背后的一缕漂亮诗魂。
而“第二眼”的美,则美在“骨相”,美在字里行间的行文。汉语(包括翻译)是如此美妙的语言,单单是读着那些字眼、想着那些意象、神游那些境界,便足以让人心旷神怡了。
当然还有“第三眼”的美,美在风情万种的内蕴,情感与思想。事实上第二三眼往往融于一体,很难完全撇清关系。
逛逛自己的书架,挑出这几本以“第二眼”之美令我难忘的书(或许你还会看它“第三眼”),与大家共享。
1
猎人笔记
﹤俄﹥屠格涅夫 著
“
树叶在我头顶上轻轻响动着,光从它们的簌簌声中就可以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那不是春天充满欢乐的颤抖,不是夏天柔和的细语和娓娓的长谈,不是晚秋羞怯而冷漠的絮叨,而是一种隐约可闻、令人昏昏欲睡的絮语声。
”
看完以后你也会想当这么一名猎人:扛着枪,流浪在荒凉的原野上,与风、星星、森林为伴。但是你追逐的不是落日和动物,而是人性人情。你倾听村民们的故事和歌声,感受他们的喜悦和哀愁……
勇敢而温柔,爱世界也爱人。多好。
2
《流浪的星星》
﹤法﹥勒克莱齐奥 著
“
虽然阳光照耀,虽然人声鼎沸,虽然麦香阵阵,我突然明白过来这一切都将结束,我知道父亲会离开的。这个念头就这么悄悄地来了,没有一丝儿声响,就溶在我们身上,用它的爪子牢牢地抓住我的心,我于是不能再假装下去。我被恐惧慑住了。
”
这本书的语言简直是一个奇迹:那些字眼和词句仿佛织成了一个黑洞,吸引着你一行行往下读。这个“黑洞”是绵延无尽的,里面没有冲突没有火光没有一切让你肾上腺素加快的东西,但就能让你往下读。
一个女孩和她的妈妈去寻找家园,这段旅途充满危险、悲伤——但令人震惊的是,也充满了诗意。
3
《微物之神》
﹤印度﹥阿兰达蒂 著
“
安静一旦降临,便停留在艾斯沙身上,在那儿扩散。它从他的头伸展开来,用它潮湿的手臂拥抱他;它摇动他,带他进入一种古老的胎儿心跳的节奏;它让他偷偷摸摸地长出细根的触毛,沿着头颅的内部逐渐移动,吸收他记忆的小山和小溪谷,驱逐旧的语句……渐渐地,他沉默的理由被隐藏起来,被埋在这个事实的安慰人心的折层深处。
”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真正去到印度,是没法理解这个国家的。新闻中的印度要么过于疏远和神秘,要么过于肮脏和邪恶。印度的当代文学作品似乎并不怎么有名,更别说女作家的了。在这部难得一见的小说里,你会时时刻刻感到被神性笼罩着,似乎整个人是通灵的;睁开眼睛却又发现深陷在现实泥淖里。
估计这也是印度人的日常感受吧。
4
《张晓风经典作品》
﹤中国台湾﹥张晓风 著
“
我特别喜欢看的是捏合饺子边皮留下的指纹,世界如此冷漠,天地和文明可能在一刹那之间化为炭劫,但无论如何,当我坐在桌前,上面摆着的某个人亲手捏合的饺子,热雾腾腾中,指纹美如古陶器上的雕痕,吃饺子简直可以因而神圣起来。
”
这个人物一出来,似乎相当暴露年龄和品位。可是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文章入选了中学课本,就给她贴上“传统”、“老土”、“落伍”的标签。张晓风的气质是不少优秀的台湾作家身上常见的:美得有底蕴,爱得有深度,是阅历和思考造就了文笔,而不是华丽辞藻。
有些美是永恒的。
5
《月亮看见了》
﹤丹麦﹥安徒生 著
“
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哭泣,她曾得到一件礼物——一个漂亮的玩具娃娃。它的诞生当然是为了得到孩子们的宠爱,而不是折磨和苦难。可是,小姑娘的几个哥哥——那些高大的男孩子——把它抢走了,放在花园那棵最高的书上,然后他们就跑开了。
是的,这就是妈妈常提到的世间的险恶!
”
果然,能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的安徒生,就是这样一个忧郁到骨子里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有多爱,就有多怨。
明明是他自己看见了,却说是“月亮看见了”:看见了世间所有的悲伤、阴郁、绝望,看见了平时被你忽略的生活细节之中,那些令你惊异的真相。他用高妙的洞察力,借孩子的眼睛为你展示出这些真相,让你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