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笃定的以为,父母的职业对个人的职业选择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即便如我这般性如磐石的,也不例外。
远的不说,和我同期进入这个部门的十兄弟,有半数以上都有个当老师的爹或妈;身边的同事之中,父母职业为老师的也不在少数。我则更根红苗正一些,爹妈都是老师。
老师的孩子,是我们共同的标签。贴着这样的标签,怀着复杂的心情,我们走过了漫漫求学路。
九月是教师当主角的月份。教师的孩子,作为配角,会不会有些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且听肥猫为你一一道来。
第一,老师的孩子都(得)是好孩子。(先来一波掌声,谢谢)
这句话至少适用于小学时代以及在爹妈任教的学校就读期间。没有办法,你不敢不好也不能不好啊,尤其是学习。
爹妈是老师,学习不好那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啪啪打父母脸啊。
打脸的不只是你,还有其他学生的家长。“你瞧谁谁谁,还老师呢,自己的孩子都没教好”;还有你的老师——此时他的身份是爹妈的同事,“王老师,你看小王这作业写的......”,身为父母的羞愧感怕是要更加一等吧。
天底下最委屈的父母,就是当教师的父母——只有他们在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连吐槽老师发泄情绪的机会都没有。
天底下最无奈的孩子,就是老师的孩子——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吐槽老师、学校和教育,因为这关系到父母的尊严。
回想自己小二十年的求学生涯,小学四年级是学习态度最端正的一年,连回家吃个午饭都跑着去跑着回(话说高考和考研我都没能找回那种状态)。其中,一个最最最重要的理由是——从五年级开始,我就要到老爸眼皮子底下上学了。
校长的儿子要是成绩不好,那当爹的每周一还怎么气定神闲地站在红旗下激情发言啊!
所以,老师的孩子,学习自觉性都是相当之高。
但是,学习成绩再好,爹妈虽然跟着脸上有光,但是个人似乎并没有什么获得感。
老师家的孩子,学习好从来都不是什么值得得瑟的事,那是“标配”。
“他学习能不好么,爹妈都是当老师的”
“人家孩子放学回家和寒暑假,爹妈专门给辅导功课”
“他爸是老师,班主任会特别照顾他......”
反正三言两语之间,就没个人什么事儿了。
爹妈辅导功课这事儿,大抵分两种,要么管得要死,要么放的要命,几乎没有中间道路。
有一种爹妈的确是职业和生活不分的,上班教书,回家还教孩子,通常这种孩子都心怀恐惧和无奈,为啥我的爹妈是老师啊!
另一种是极端分得清的,比如我爸,那可真是从来都没管过我的学习(写不写作业都不管),对此我上班以后深表理解,工作压力已经很大,谁愿意回家还继续说工作的事儿呢!
但是,哪怕学习自觉性再高,哪怕当老师的爹妈已经耐心辅导和教育了,也还是会有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也还是会有学习不好的孩子。
我小时候有个玩儿伴,他爸也是老师,经常为此心事重重忧心忡忡——
“我爸昨晚又说我了”
“我爸说都是老师的孩子,怎么就不能向你学习学习呢”
“说真的你爸放学后给你复习么?”
每逢此时,我只能默默地递给他一块大大泡泡糖,为自己充当了他的“典型”而内疚,然后心中涌起一万个同情。
兄弟啊,没办法,谁让咱们是老师的孩子呢?
第二,老师的孩子都(得)是“乖”孩子。(再来一波掌声,谢谢)
没办法,你不敢不乖也不能不乖阿,尤其是纪律。
很多人问作为老师的孩子,自己的老师会不会“高看一眼”,那自然是会的——尤其当你犯错误的时候,打罪可免,罚罪可就难逃了。
你小时候怕开家长会么,告诉你我不怕!因为老师家的孩子每天都开家长会啊!
你小时候怕家访么,告诉你我不怕!老师对我从不家访,但时不常到家里跟你坐一桌吃饭,你尴不尴尬?!
(还好我没住过教工宿舍,那得是多么奇葩的体验啊)
上课你有一个走神,有一天没写作业,有一个还没来得及实施的坏主意,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传播到“家长”那里,然后三方会面,信息对称,就被迅速处置,绝不留一点尾巴。
后来上了班我才明白,原来那叫“当期监督”啊!(对不起啊各级领导,我稍微涉及了一丁点工作)此后在各种讨论的场合,我也曾无数次现身说法,当期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方式阿!
小学低年级,我和父亲分别在不同校区,不具备“当期监督”的条件,所以我那小日子过得——这么说吧,我特别喜欢上学,因为这是24小时当中离父亲最远的时间,所以真是想干啥就干啥。
当然老师也毫不含糊,不写作业就在门外头站着,中午不休息就到太阳底下站着,直到我爸通过“列席会议”的方式来我们这边了,我那小脸啊,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五年级开始,监督方式从从事后转变为当期,我的熊孩子生涯就急匆匆地结束了。你不得不从良阿,因为作奸犯科都没有时间!
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放了寒暑假就基本放羊了。老师家的孩子,过的都是假的寒暑假吧!
据我观察,老师家的孩子,自律性都比较强(他律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对一个孩子而言,自律性太强,未必完全是好事——熊孩子的熊性不会因为没有发作而自动消失,所以长大以后我就变成“熊大”了。
可能我的父亲属于比较保守的,在我印象中,打篮球,玩游戏,唱歌,都是与学习无关不被鼓励的事情;抽烟,打架,谈恋爱,更毫无疑问是“负面清单”,所以早早就被我“自律”——自动过滤掉了。
由于这种乖孩子的人设太过深入,所以老师家的孩子,就连青春期的叛逆都比别人柔缓和迟到一些——不是心里不叛逆,只是表现得不能那么叛逆而已,你不能顶嘴/不能来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能与谁谁谁玩儿暧昧吧,真要逆起来,逆的可不只是一个人道,还有师道阿!
我和我爸这种父子师生混沌的关系到我上中学后就基本清晰了(虽然同属教育系统,他仍然熟悉很多老师,但至少难以当期监督了),然而我一个女同学就没我这么好运了。
这位同学貌美如花,气质优雅(估计也是家教熏出来的),男同学中好逑者众,但是谁都不敢出手,因为——她爸是我们中学的教导处主任(可怜她那无处安放的青春)!
插播一道数学题:求并比较彼时男同学和女同学的心理面积。
你以为男同学心理面积更大吧?其实我也一直以为你答对了。
直到毕业多年一次同学聚会,女神化身女汉子,白酒频频举杯,啤酒对瓶吹,行为粗犷,言辞豪放(请读者中有的人不要对号入座),然后我就听到了她在蝶和蛹之间挣扎的心路历程。
随后,我起身斟满一杯酒,和她碰了下杯,先干为敬。
老同学,没办法啊,谁让咱们是老师的孩子呢?
第三,老师的孩子都是简单的孩子。 (掌声不怕多,谢谢)
我们这一波上大学的时候,媒体上有一个话题,说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了。当时我不知道象牙塔是什么意思,认真地查了查,大概知道了那种感觉。
老师的孩子,就是在象牙塔中长大的。
这些孩子相比起来,都比较单纯,干净和向上(没办法,肥猫就是这么擅长自我吹捧),对真善美的接受指数很高,即使偶见假恶丑,也执著地对这个世界、社会和人类充满信任。
因为我们的父母是人生的筑梦人,所以我们在梦的环境长大,从来都不缺乏理想的濡养。
因为我们的父母为人清高,社交简单,所以我们也就没有机会复杂,也没有机会学会玲珑。尽管这可能让我们初涉社会时吃一些亏,却也是裨益一生的财富。
我小时候的社交圈子很小很简单,因为在村子里,愿意和老师的孩子玩儿特别是愿意到家里玩儿的,都是心比较大的孩子,通常情况下放了学都是离老师越远越好,谁还上赶着往眼前凑呢?
即使是老师的孩子,也很少能有像大厂子弟那般深厚的情谊,这是职业使然,性格使然,环境使然。
我爸“贵”为校长,照理说应该有一些复杂的关系,但印象中除了往来的人多一些(别乱想,跟物质不沾边,拿两斤苹果的,我妈通常还得给他做顿饭),跟别的老师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倒是这仅有的复杂因素,让我从小对陌生人并不犯憷,在待人接物上也被动地受了一些教育,但却不曾改变我简单的思维方式。
后来有了很多老师的孩子做同学,得知他们的社交圈子也不大,唯一异于其它家庭的,是他们有一群“特殊的亲戚”——爸妈的学生们,每到节假日,就是各种各样的师生聚会,这也是他们了解社会拓展社交的为数不多的渠道。
讲真,这种不沾世故的师生真情,会让老师的孩子对社会的温情多一份信任和期待。
很多人都会想象老师的学生会给孩子带来怎样怎样的人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老师们都是极不愿意张口求人的。
教师是一个精神独立的职业,教师的孩子多数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这样的品格。
工作以后,多多少少也见识了一些世界的残酷,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变,尽管也曾经试着去迎合去改变,但终究发现还是很难做到,放不下,搁不下,豁不出去,那种背离内心的矛盾,会令人更加手足无措。
我曾经和一个与我有同样家庭背景的前辈交流过此事,前辈显然早有所悟,一边鼓励我继续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一边微笑着对我说:
兄弟啊,没办法,谁让咱们是老师的孩子呢?
曾有很长时间,我对自己“老师的孩子”身份并不认同,不认同那种省吃俭用粗茶淡饭守着“死工资”的生活状况(毕业求职,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公司发奖金么”,后来才知道原来奖金不过是工资的组成部分而已,而且造化弄人,最终还是进了一个没奖金的单位),不认同那种略显保守和过于伟光正的“三观”。
直到后来“历遍千帆”,才意识到父母的文化基因已经和身体基因一样,深植我的思想和内心,与其无明的抗拒,不如主动地接受。
因为父母是教师,所以可以激发我们的自觉,让我们出发即踏上正途;
因为父母是教师,所以可以塑造我们的自律,让我们时刻正身正行;
因为父母是老师,所以可以保护我们的简单,让我们归来仍不忘初心。
大写的“正”字,写就了大写的“人”字,是他们帮助我们在成为正人君子的路上坚定前行。
有个当老师的爹(妈),挺好的。
谁让咱们是老师的孩子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禅猫痴语,一个男人的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