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是阅读和思考。
也许是紧迫感,他们正在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逼着自己不断输入,也在不断输出分享中,二次输入,而这中间还有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思考。
一、还没想好做什么的时候也不要停下来。
整整4个纸,50多个联系方式,一支笔一个手机,我看着她上下地铁,在大马路上还是在等车时,一边走一边不慌不忙做完了这项工作,偶尔跟我不愤吐槽几句,接通电话的那一刻,声音瞬间专业、温柔且耐心。她是我的好朋友,毕业一年,这是她刚开始的第二份工作,这是我从没见过的她,夜色降临,走在人来人往喧闹的街上跟电话那头顾客一个一个解释的她,那一刻风尘仆仆很拼的样子,尤其美。
我知道,这不会是她最后一个工作,但每一个过程都要像这样全力以赴。
二、成为全科知识型选手请选择广泛地阅读,且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
周六坐在我对面的是少数能聊上五六个小时不会觉得枯燥的人,就这样,这一次我们点了壶茶,坐着又聊了五个小时,聊了很多形而上的话题,也有特别接地气的问题,还有冷门的小知识……而当每一个问题,他的回答都能不含糊、有趣、有内容,他必然是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且不挑“食”。记得有一次交流时,他告诉我,大道至简,学到后面,你会发现所有的知识体系其实是贯通的,所有学科的思考方式都是大相径庭……
当他们讲到IT术语时,其中一个小伙伴怼我说你听不懂了吧,你看看你边上的她,一样是零起点,她这一阶段摄取的知识所转化的工作能力远远大于了你在做的事所需的能力,这就证明,你没有在学习。
回家后,我看见她的床边放着一本厚厚的关于公司发展历程的书,我突然明白了她下午侃侃而谈背后的努力。公司过去的事、创始人的初衷理念,哪怕这些对于一个小职员的她其实很远,不必了解也能做好手头的事。却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那么,「这不是我的事」这个想法实在是要不得。
离开学校后的时候是我真正意识到大多事情是没有师傅的时候,没有人教不能是你做不好的借口,很多时候大家都是靠自己在曲折摸索。这时平日里多阅读常思考会起到一点作用,能把帮助你在繁杂事务面前,迅速抓住问题症结,剥茧抽丝理清头绪,推出多种解决方法。这样想来,老师才是这个世界上获取知识的最大偷懒捷径了。
毕业几年的你永远不要瞅着现在到手的工资,而是着眼五年后的你和同龄人的差距。这是他们告诉我的,我也想告诉你。
三、每隔一段时间应该到格局更大的地方走一走,吸收养分,避免做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多看,多听,多想,多说。
其中,有质量的交谈是莫大的欢喜。
交谈,好比你在阅读一个人,有质量的交谈,浅则快速获取被筛选过一遍的价值讯息,get到有用技能,深则是几个灵魂间的对话,思想的碰撞,打开一个新世界,生活突然有了一万种可能,令你不得解的事儿突然有了新思路,让浑浑噩噩的你突然浑身充满劲儿。
正因如此,工作后的这两年,比以往更珍惜每一个密集性学到技能的机会,每一次和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人一起交谈、处事,会把手机放置一边,格外惜之。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跟他的差距,就在于你们几乎同时有了一个想法,而他开始做了,你没有。
三四线城市的需要更多认真交谈的场合,当你说出一些过于大胆过于理想的话,没有人嘲笑你幼稚。当你讨论一些形而上脱离现实的观点时,没有人说你装逼。当你认真讲述分享学习方法时,没有人嫌弃你假正经。
是读书会上每一个人认真的眼神,是你讲完后自发的掌声,是大家真诚对你提出的意见建议,这些,会让阅读和思考走得更远,更坚定。
四、在每一个时间节点善于总结、不断归零。
总结好比是老牛反刍,是输出后,进行认真思考后的二次输入。
而归零做法的好处,在于永远把自己摆在学习者的位置,保持谦逊,不骄不躁。
英雄不提当年勇,当开始对自己做的事小有满足的时候,学会归零,站到全新的起跑线上,以初学者的好奇与热情,重新开始前行。
情绪的归零,也是需要我们一直要做的事。把他人不断地置于全新的时间节点上,才不会深化矛盾,加深偏见,才能处理好一切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人际关系,做到少抱怨,少不满,少责怪。
这几日,重读卓别林在70周岁生日写的「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今年的我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
身上发生的每一件独立的事,仔细想来,都是因为上一件事,都寻得着脉络。
每次敢于不断尝试新事物并觉得自己能做好的笃定是过去一次一次小事带给我的,所有成长路上或有心或无意积累的小经验、留心的小技能、曾经涉略的兴趣,甚至那些看似无用的时光,都在反过来帮我。
这也是现在的我每每撑不下去有委屈有心酸时睡一觉就会继续的原因,是相信不管发生什么,经历什么,感受如何,都会是将来某一刻需要我感谢的过去经历。
阅读与思考与写作
知识和逻辑和总结
在这个我喜欢码字的地方,
这一周积的戾气,在这一刻写完这些得到了平静。
哦,台州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