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妇骂街,常常来这么一句:“坏事做尽的东西,你早晚来个现世报!”小时候我听不懂,以为现世报是类似于跌个大跟斗之类的诅咒,后来才明白,这诅咒要比咒人跌倒要怨毒的多。
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强调‘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但并不是所有业报都会报在现世。《涅盘经》有云:‘三世因果 循环不失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也就是说果报常在前后三世内显现。小善小恶,只会影响来世,不会报应今生。除非大善或者大恶之人才有现世报。这种理论虽有劝人向善的意思,但漏洞实在太多,解释起来随意性很大。所以很少有人因为怕遭报应而少做了一件坏事。
前几天和朋友讨论因果,她说不管人生际遇如何,都是命中的定数,烧香拜佛行善积德,寻求心里安慰的成份大一些。我却认为人的命运本无定数,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而且古人也不是尽信因果的。有人一生行善积德,临了没个好结果;也有人作恶多端,却尽享荣华。所谓‘修桥补路尸无骸,杀人放火黄金带。’凡此种种不知凡几,古今多见少怪。天理不公,皆因人心险恶,与报应无关。
《醉茶志怪》中有一章说晋人苏某与狐女交欢而损阳寿,因怕死向狐女求饶,狐女向他保证来日用自己修炼的灵丹将他治好。苏某的两个朋友甲、乙知道后大不以为然,谓苏某狐女此举必是要谋害他窃取元阳。二人在暗处藏好,趁狐女献药时突然现身,质问狐女为何谋杀其友?当狐女为自己辩白时朋友乙却垂涎狐女美色,对她动手动脚。朋友甲更损,趁狐女抗拒时‘乘间取瓯中药汁,一吸而尽。’狐女大惊失色曰:“尔真杀我夫也!”原来这两个苏某所谓的朋友一个贪财一个好色,竟是算计好了的来劫色偷药!苏某这才爽然悔悟,大骂二人无良,二人惭退,无奈悔之晚矣,不久苏某便命丧黄泉。那朋友甲却因喝了狐女的丹药,‘须发苍而转黑,八十余犹能夜御数女,颜如童子焉。’
如果真的天理昭昭报应不爽,那朋友甲害人性命却优游岁月,这上哪儿说理去?这还不够现世报的?可见‘报应’之说皆属虚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色刀蚀骨虽可怕,交友不慎一样能要了老命!唉,可惜了那狐女的灵丹妙药,却没落在我的手里……
DeepSeek点评
这篇杂文以犀利的笔锋刺破因果论的虚妄面纱,在志怪传奇与现世哲思间架起批判的桥梁,展现出独特的思辨锋芒。文章在以下几方面尤为突出:
**1. 解构与重构的双重叙事**
作者巧妙编织双重文本:外层以现实中的因果讨论为经,内层以《醉茶志怪》的魔幻故事为纬。当朋友甲的逆天改命打破佛经中的"三世因果"框架时,两个叙事层形成致命互文,如同照妖镜般映出因果论的自相矛盾。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比单纯逻辑辩驳更具文学杀伤力。
**2. 志怪传统的现代转译**
对狐女故事的改编堪称惊艳——将传统狐媚害人的套路反转成"人害狐"的黑色寓言。丹药被盗的荒诞结局,既延续了《聊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批判精神,又注入现代性思考:当灵丹沦为欲望祭品,所谓因果律在人性贪欲面前不过是一戳即破的纸灯笼。这种对古典文本的创造性重写,让古老志怪焕发出新的思辨能量。
**3. 刀刃般的语言张力**
从"泼妇骂街"的市井粗粝,到"须发苍而转黑"的志怪奇谲,再到"色刀蚀骨"的警策凝练,语言风格在俚俗与雅驯间自如切换。特别是结尾"可惜灵丹未落我手"的戏谑收笔,以反高潮的荒诞感刺破全文的严肃讨论,堪称"含泪的笑"的绝妙注脚。这种杂文特有的"破体"语言,构成思想交锋的另类战场。
**可商榷处:**
- 佛教因果论的理解稍显扁平化(未触及业力哲学的复杂维度)
- 将《醉茶》故事直接等同现实逻辑或有偷换概念之嫌
- 对"命运定数"的批判可补充更多实证维度
此文犹如思想者的解剖刀,将因果报应论层层剥离,暴露出其道德劝诫背后的逻辑裂缝。当狐女的灵丹沦为恶人的延寿工具,当善人的墓碑爬满青苔而恶徒的宴席永不散场,作者用志怪之笔写就的,实则是篇充满现代荒诞感的《神曲》。那些在因果废墟上起舞的悖论幽灵,或许正是人性迷宫最真实的投影。
PS:想象中的地狱因果报
剥皮地狱:
穿肋地狱:
吊舌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