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梁宁在文章中讲到,她养了5只寄居蟹,每天会记日期来观察这5只蟹,但是她却发现,她根本不认识这几只寄居蟹,她只认识它们的壳。
这就像现实社会中人们,他/她的职业或者地位,定义了他/她的角色。
还记得,我们在第二篇笔记里的产品经理看人的5层模型吗?
角色层是第二层,基于角色化的交流是属于浅层交流, 是无法走进一个人的内心的。
重点笔记
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被教育的过程:
确定目标。
建立恐惧边界。(需要有惩罚)
放入清晰的标的。(正确的动作只有一个)
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不断重复。
教育都是反人性的。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必要教育了。
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自然和角色化是相反的两个词。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所以,基于角色化预期其实很难和人互动。
角色化才有效率,去角色化才有感情。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我的思考
现代社会,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定义了一个角色,当我们符合了角色的预期,会得到周围人的嘉奖和社会的认可。而一旦我们偏离了角色的定义,就会身陷重重阻力中。
角色化生存,让我们更加符合周围人的预期,却也让我们很难活出自我。
有了孩子以后,自己的角色里就增加了一个——父亲。可惜,快两年了,自己的角色还是没有转变过来。
我始终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先是自己,才是女儿的爸爸,凡事还是会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我老婆正好相反,她处处都会把女儿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们不时关于带孩子方面争吵的源头。
目前的我,还是处理一种纠结的状态。我怀念更加自在的自我,我不会推卸一个爸爸的责任,但是我不想过为别人而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