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人力资源”,可以解读为: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生产效率,从劳动力过渡到人力资源的过程。
二十年来,人力资源行业保持着良性、稳健的发展,虽然行业本身具有较高的准入壁垒,由于国内特殊的市场环境,形成了普遍小规模化、碎片化的分散式格局和无序竞争的情况,政策推动下的急速转型也带来了巨大变革。
根据行业情况,可以把现有机构大致分为几类。
A类:专业化-基于数据化的人才市场模型,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服务机构。
B类:服务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梯队,为企业预防风险,提供解决方案。
C类:订单化-商业化服务,关系型业务高耦合,政策风险较高。
D类:家庭式作坊-满足基本业务需求,缺乏抗风险能力,被动式接单。
随着近几年人力资源+互联网的火热,资本渐渐趋于冷静,人力资源似乎是个看不懂的行业,也不缺乏一些隐晦业务,渐渐形成格局,产业互联网的模型渐渐凸显。提高行业效率的产品也深得人心,也淘汰了大量转型失败的玩家。
对于未来的人力资源发展,我也梳理了些思路(不够专业,还望见谅)
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产业升级是必要手段,三大中心:
人力资源专家中心、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合作伙伴中心。
为什么提出三个中心的优势?企业需要什么?
企业专业化人力资源薄弱;
HRBP理论与技术短缺;
客户价值无法体现;
协同、闭合循环的合作场景缺乏;
数据化、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缺乏权威;
劳动力管理(预判、预防、人力供应链打造)。
结合人力资源模块及分支业务,可以给大家再普及一遍:
主线业务:劳务派遣、人力外包、产线外包、招聘猎头服务、社保代理、薪酬规划、管理咨询、法务咨询等
分支业务:商保服务、薪酬代发、人才规划与测评、档案托管、税赋优化、法务咨询等。
结合市场需求、行业状况与业务类别,如何判断未来着陆点?在下一篇短文为大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