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在思考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思考總要有出發點的,如電視里的台詞所說,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到哪裡去是我正在思考的問題,是未知的,但是從哪裡來,從我們墜地的那刻就已然確定了。
正如我們走路,來的地方是起點,當方向確定後,疊加時間乘以速度,這樣就唯一確定了人生的終點。而這其中起點和方向是最重要的,速度和時間其次。
童年是漫長的,但腦海中的畫面確是清晰唯一的。坐在院子的台階上,抱著一本有聊無聊的書讀的起興,累了就到街上去看看日復一日在那裡閒聊消磨光陰的人們,或者就泡一杯茶。拿到一本讀者,總會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翻個遍,從中間開始跳著看,一篇又一篇,直到發現所有的都已經看過。家裡的書不多,但好像也不算少,印象中有好多年的夏天,我都在讀三國演義,就從我的理解力可以看懂白話文言文的那年開始。或者清晨我就坐在院子背後的山頭上,俯瞰整個村子,邊看著什麼書,或許還唱著歌。
越是長大,時間也越加速。每個人都有了並不一致甚至對立的內在外在,而什麼才是真正的我。我想就那個在院子里一個人玩耍的起興的小孩,那個就是我,那個不光是我的童年,那是我的靈魂。二十年來他既沒有丟,也沒有變,日復一日他一直都在那兒,在那兒看著我。
他在的那個地方,那個院子,以及守護著它的那座小山,那就是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