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是“朋友圈”。这真是个不大却能淹死人的“池塘”,仿佛能够看到水底有着重重的影子,看不清楚模样。有的在笑,有的在哭,有的在咆哮,有的在歇斯底里,有的平静,有的冲动……不过我也不想看清它们,那太累!孙悟空要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呆上个七七四十九日才误打误撞收获了“火眼金睛”,就我这副身子骨,估计七七四十九秒都挺不过吧,而且这个过程难免皮开肉绽、白骨森然。还是华仔深得我心,“不好的请走开”、“最好的请过来”!
估计你以为我跑题了?其实才没有,据说只有具备“能看到皇帝穿着新衣游街”能力的高明人士才能知道我的隐喻(此处纯属自嗨)。人性!我想指出的是这个。
为了言之有物,为了假装我做过功课,我特意翻了几遍自己的朋友圈,再浏览一遍自己曾经发过的朋友圈,最后感觉还是不满意,于是上某乎“寻医问药”了一番(为什么不问度娘?谁想十八年后又当好汉?),本以为能得到“佛光”引路,劈浪分波开出坦途直通蓬莱仙岛,谁知误入“忘川河”遭遇河神兴风作浪,一团不甚紧实的麻球一下子被嘣散开来,现在又得重新慢慢用“条理之梳”一下一下地整理毛躁且凌乱的“思绪”。
一直都怀疑,我小时候是不是核桃吃少了,所以现在才没有学富五车的才识?一向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我最终放弃了回家问家长的念头。自己的智慧不足得不出这个问题的解,认了!接下来我要曲线救国迂回一下,做一件“抛玉引砖”的事,希望不要过于头重脚轻就心满意足矣。
有人搬出管理界“大v”——马斯洛的理论来说事:人啊,都有五种需求层次,它们呈现出金字塔的关系(这不是科普文,求知欲别这么强)。其中,第三层次的需求叫做“爱与归属”,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爱发朋友圈的人啊,不是缺爱就是追求群体归属感,直白点翻译就是,“求关注”、“求心心”、“跑车刷起来”、“火箭刷起来”等。那么不爱发朋友圈的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就是,这部分人啊,已经超越这个层次进入第四甚至第五层次了,他们嫌弃朋友圈太低端,已经拥有社会地位的他们已经不用靠晒美食、晒旅行来博眼球。
还有一群人运用媒体理论来,该理论设计五个层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第一层面认为,经常发朋友圈是想记录经历,比如在马尔代夫晒太阳啦,在土耳其坐热气球啦;再比如被外星人绑架啦,与上帝会晤啦等等,可以供日后嗑瓜子、碰酒瓶子时回忆,是侃大山时强有力的证明材料。
第二层面认为,发朋友圈被人点赞会特别开心,这种被人关注赞美的事情容易上瘾。仔细观察你的周围,是不是有这么一种人,发了朋友圈后就频繁翻自己的朋友圈,其实是想第一时间看看有谁点赞了,有谁评论了,这种快感值得念念不忘。
第三层面认为,人们利用朋友圈“三泄”——泄愤、泄哀和泄闷。生活是大染缸,里面五颜六色,今天你叱咤天下、风光无限,明日可能会弥散天宇、一无所有。悲喜交欢、哀乐傍走,这就是生活。在日记本渐渐没落的今日,朋友圈确实会是一种宣泄的方式,便己不扰民!
第四层面认为,社交的需要。有好多人不可能联系密切,发发朋友圈可以证明自己还活泼乱跳着呢,与人互动互动,“老铁感情”也不至于变成“塑料感情”,“塑料感情”也不至于变成“拉黑互删”。
第五层面认为,朋友圈是一种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打开微信的“发现”,看看里面有没有谁分享了有趣的事或者实时新闻事件。
最后,还有一个“军团”,他们对自己很“残忍”,为了还原“真相”,不惜放弃简易的引用他人观点的方式,而是选择像“剥洋葱”般一层层打开自己的内心。朋友圈先吃?“可以装逼呀”(这里!乌云);晒自拍照?“可以为这个世界增加美啊”(呵,遇到对手了);不发朋友圈?“宣泄情绪怕被别人说矫情、中二、不成熟;发自己近况吧,担心顿顿吃泡面的画面会引起家人观看的不适感;推荐自己喜欢的东西,又经常被当成微商删除。累!”问君发圈几多愁?恰似麻溜串天猴,圈圈圆圆圈圈。
“玉”已经全部抛出来了,一个从人的角度出发讨论,一个从事情的角度来列举,还有一个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现在,我轻轻擦净鞋底,要踏上高人们的肩膀俯瞰风景了。
在读完大学之前,我一直没用过微信,那时候钟情于qq和飞信。参加工作后才申请了一个微信号,那时候还没有在朋友圈发布个人相关的内容,只是偶尔发发公司的广告。
后来,随着添加的好友越来学多,每次发私人内容到朋友圈都收获不少赞和评论,简直开心得要飞起,恨不得一天发几十条朋友圈!至此不排斥发朋友圈了。
再后来,我开始“任性”起来,不只说开心积极的事,偶尔也在朋友圈发飙和撒娇。在焦虑不安、伤心难过的时候,简直到了离不开朋友圈的地步,一定要发、要多发。武老师有个描述很适合用在这个情境,“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宝宝伸着手在喊妈妈、妈妈”。小宝宝的意思是指,情绪感受特别明显和外露,像信号塔一样,开心的时候向外界发射粉红色信号,难过的时候向外界发射黑色信号,期待的是有人能够接收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搬砖的手布满了厚实的茧”,有了历经千帆看尽山河丽景的淡然心性。如今,想发就发,头脑中不再有多余想法。你看或不看,别人的评论与眼光,于我,只剩下佛系三连——“好的,没事,没关系”。
我的发圈心路与行为演变就是上述这样子,这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最后我也尝试一下使用“冰山理论”分析一次,拙言望海涵!
纵观朋友圈,有以下几类内容:
第一:广告(包括微商和软体)。
第二:公众号推文。
第三:吃喝玩乐的个人生活内容。
第四:晒幸福(家庭、恋人)
第五:塑造个人品牌。
内容是我们肉眼可见的,因此属于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冰山下面还有什么呢?名利、发泄、虚荣感、道德感、享受。
不爱发朋友圈动态,个人认为,一方面是想不出文案,另一方面是担心信息泄露(各方面)。
在网络信息普及自由的年代里,发与不发朋友圈都是个人选择,发什么内容更是个人喜恶,唯一希望的是我们都能保有一颗最基本的公德心,不捏造虚假信息,也不传播谣言,更不能造谣!
善,发乎初心。知行合一,是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