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8日,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血型是B型,一度以为是O型。
2018年5月7日,第二次B超,与宝宝的第二次见面。这天早上,爸爸妈妈早早起床,打包了小笼包、蒸饺、油饼、鸡蛋和豆浆,准备去医院的路上吃。今天有点小紧张,因为要进行第二次B超,爸爸开车紧张到忘记出辅路,为了不耽误检查他决定走小路。平时送我到医院后他都着急去上班,知道今天可以看见你,他就没张罗走。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终于轮到我了。做B超的是个女医生,除了问我周数外,没有多说话,屏幕和我并排,所以无法看到宝宝的样子,只能够听到它怦怦的心跳声,即便这样我也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和亲切,眼睛一下子湿润了。除了做B超的医生外,旁边还有一个记录数值的医生,一个测出数据,一个记录数值,检查完又等了10多分钟,我终于在一堆报告中找到了自己的。因为提前查过所有检查指标的正常范围,所以我拿到报告单后就迅速地看了一遍,发现数值没问题后终于放心了下来。爸爸一把抢过报告单,高兴地说了句:“活的,是活的。”哈哈,也许这就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差别。报告单上的影像不是很清楚,你的形状像一个未剥壳的花生,我试图找到你的头和身子,期待着和你的下一次见面。
2018年5月15日,关于婚姻的思考。
这段时间偶然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韩国牙膏品牌的广告短片,我完全没看出来这是一个广告。短片讨论了如何在婚姻中为爱保鲜的问题,背景音乐用的是李珍基唱的《散策》,意思是拄杖散步的意思,与短片的内容很搭。短片以夫妻的结婚纪念日开始,没有幸福的氛围和甜蜜的回忆,只有丈夫深夜下班回家时刚打开的一盏灯。丈夫递给妻子一个名牌包,妻子接过后放在餐桌后面无表情。妻子问丈夫吃点什么,丈夫不吃,两人各自睡去。几天后,丈夫提出离婚,妻子说再等30天的时间,这30天丈夫按照她所说的来做,30天后各自安好。接下来的每一天,妻子要求丈夫醒来时给自己一个吻,说一句“我爱你”,出门时给自己一个拥抱。吃饭时,妻子要求丈夫喂自己吃一口饭,出门买菜时两人必须牵手。丈夫一开始本能地厌恶,敷衍了事。但随着第30天的到来,丈夫才发现妻子的这些“刻意为之”是两人感情未发生嫌隙之前的日常,他开始回忆自己与妻子一路走来的情景,开始重新发现妻子的美。 有一天,丈夫的同事准备向自己的女友求婚,作为已婚前辈,丈夫被问道当年自己是如何求婚的。丈夫这才想起曾经对妻子许下的诺言,而这一天正好是第30天,是他们约定分开的日子。他幡然醒悟,赶忙回家,可当他到家时却发现妻子早已离开。丈夫在下着瓢泼大雨的夜晚不停地找寻妻子,路边的一场车祸让他停下脚步。走近一看才发现发生车祸的正是他的妻子。不过,好在结局是妻子没事,他们重新相遇。
在进入婚姻以前,我们大都会像短片中那样经历恋爱。在进入婚姻后,也许会如短片中那样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悄然失去爱情,从成家之初的甜言蜜语慢慢变得少言少语,沉默、揣度、理所应当、失去耐心、懒得解释,没有仪式感,从慢慢习惯到默默抱怨,然后忍不住爆发,再到分离。婚姻生活就是这样,如果双方都不把平凡当平凡,不把疼爱视作理所应当,那也许能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发现乐趣。如果一方开始厌倦,逃避,沉默,那被冷眼相待的一方绝不会笑脸相迎,长期以往只会互相消磨,让人绝望。每对夫妻的相处模式都不相同,每个家庭都有这样或那种的问题,每一个执着的等待背后都有一个需要被肯定的诉求,越冷淡就越麻木,也只有爱和沟通才能化解冰霜。所以,沟通和反思在婚姻生活中很重要,找一个与你三观相融,又愿意探讨共进的人何尝容易,所以谨慎之余也请感恩、珍惜。
透过《生门》思考什么是妈妈?
也许是因为我正处孕期,所以只要一看到跟生孩子相关的新闻、文章或者视频,都会反复思考什么是妈妈?只有自己怀孕了才会体会到孕妇的焦虑吧,那些电视上看来的孕吐和情绪波动,也只有体会过才知道不是大爷大妈们所说的“娇气”。也只有自己当妈了才会懂得自己的妈妈、婆婆、奶奶、姥姥的焦虑吧,孩子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自己的每一根神经。《生门》里有很多不同的妈妈:有拼了命只想生男孩的妈妈,有前置胎盘大出血经历4次大换血的妈妈,还有怀孕40周却胎死腹中的妈妈……究竟什么是妈妈?难道妈妈只是一种因生理构造而承担起生育职能的生物吗?也不全是,妈妈不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才变成妈妈,而是从怀上那一刻开始甚至在备孕阶段就已经开始当妈了。准妈妈什么时候想吐,什么时候头晕,什么时候害怕宝宝不能正常发育,什么时候需要陪伴和安抚,只有在怀孕的当下自己体会。担心宝宝能否顺利出生,出生后自己有没有奶,出生后孩子是否健康是待产时的妈妈所担心的。孩子生长发育得如何,疫苗能不能如期打,母乳够不够吃,奶粉质量好不好,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头发疏密、出牙早晚,翻身了没有、爬得如何,坐得稳不稳,站得起来吗,能不能走了,听力、视力、反应如何等等这是生完孩子以后的妈妈所关注的。
妈妈不是天生就会当妈的,不能一秒变坚强,她只能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磨练慢慢成为妈妈。这样看来,爸爸这一角色的形成就相对滞后了,爸爸的代入感大部分是在宝宝出生之后,当听见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或者被孩子吵到无法睡觉的真切的不舒适感才让爸爸体会到原来有个孩子这么聒噪。妈妈也许因为自身与孩子的天然联结,所以会很快地将孩子融进自己的生活里。举个例子来解释这种联结:妈妈在母乳喂养的阶段也许会发现,当孩子饿了啼哭,妈妈会有涨奶的感觉。孩子哭得越急,妈妈的乳房会涨得越厉害。再看看养育孩子的方方面面,妈妈爱孩子也好或者说对孩子的照顾通常表现得很具体。而爸爸与孩子的联结就相对少一些,他跟孩子的情感培养以血缘为基础,更多需要靠后天双方的互动来加强,所以说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和对自我认同的形容很重要。爸爸这一角色的自我认同需要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还需要社会层面认可的助力。也就是说,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树立有助于爸爸自身接受爸爸这一角色。只有夫妻双方都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生养过程中,才更有利于家庭和谐和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
另外,想对尚未当爸爸或即将当爸爸的人说:如果夫妻双方正在备孕,请戒烟戒酒,远离有辐射、有污染的环境;如果妻子已经怀孕,请尽可能地陪伴妻子,有时间给尚未出生的孩子读读故事或者一起听听音乐,与妻子一起健康饮食和作息;如果孩子已经出生,多鼓励妻子,因为雌激素的骤降容易产生产后抑郁(不要再以“哪个女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就你娇气”、“哪有那么多名堂,休产假还抑郁”等诸如此类的论调来评论产后新手妈妈);如果可以请你尽量帮忙一起照顾妻儿,经历了十级疼痛或者剖腹疼痛的妻子需要一个漫长的恢复期,乳头破裂出血、头痛、脱发、关节痛、腰痛、内分泌紊乱、例假不规律、漏尿、失眠等问题会长期伴随产后妈妈。
2018年5月31日,听见你的心跳。这一天例行产检,护士来回在我的肚皮上找胎心。可是三四个来回后依然听不见,我开始变得慌乱。主任看见后马上走到我身边,对护士和我说:“来,妈妈不怕。我教你们,一般子宫右旋居多,在耻骨这个方向。”她稳稳地将仪器往这个方向一按,怦怦的心跳声清晰可闻。接着主任说:“你看,小家伙跑走了,它躲起来了。因为仪器有杂音,它嫌这个声音太吵,所以就溜走了。孩子很健康,没事啊!”虽然被护士弄得满肚皮啫喱,但知道孩子一切都好,我就很知足、很开心了。
2018年6月12日,我进入到不吃就饿,一吃就胀,肚皮发紧的阶段。当身体发出这个信号你除了要注意少吃多餐以外,还有就是不要忘记给肚皮抹油,防止妊娠纹(勤快地抹吧,总比长了无法消失再后悔好)另外,唐筛顺利通过,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