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确实常常看了很多书,看完之后脑子里好像还是一团浆糊,我以为思维导图可以帮我,根据书的重点,书的框架来立一个结构,画一个大的框架图,也就是思维导图,囊括书里的大小框架,搭建起整个系统。 画了几张思维导图之后,无论是图书的思维导图还是讲座的思维导图,一方面发现要把思维导图画的完美,也就是要写上很多细节和完整,如果给别人看的话,需要方方面面的仔细和排版,还是多少需要一点学习的,而且似乎对于我来说,效果意义并不大,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我发现从我的角度来说,并不需要那么全面,用得到地方能够再详细点记录是我更想要的,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我需要画好几张思维导图。一张是全书的目录和框架,然后是某几张我觉得重要的章节思维导图,可能在某章节中,有些重点对我来说特别有益,然后在基础上深入。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导图的不平衡,某些细节内容会多,细。而有些思维导图内容一笔带过,这样导致思维导图很不好看,自己看着也不舒服。那么该怎么办呢?
其实早在15年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拆书帮,那时候也看过半本左右的拆书帮的书籍内容,但是发现有点枯燥,然后感觉也是无法与我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也就扔下了。渐渐的发现,自己看的书,深究起来真的不少了,可是为什么好像脑子里依然是一团浆糊,依然我的生活过的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呢,为什么阅读之后似乎没有带给我什么改变呢?
今天重看了一遍拆书帮,似乎有些明白,或者说我之前的疑惑得到了一定的诠释,重点在于怎样将书上的内容和我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得到APP的时候其实我也多次发现,大咖们都鼓励我们多发表多留言,在每篇文章的结尾,大咖们也会提问,提一些问题,让我们去思考,去回答。可是我发现,这些问题我都给不出答案,有极少的东西可以给出答案。原因一方面是在于思考的深度和剖析的可能还不够,还需要再深入。另一方面,是生活阅历的不足,可能经历的事情较少,无法从中提取相关经历。
解决的思路呢,应该是在积累生活积累人生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某些问题。
可是我阅读的书籍里面包括很多方面的东西,比如沟通,比如亲密关系,比如职场生活,比如生存成长,比如亲子教育,比如人际交往。其实能够跟我生活产生链接的东西还是不少的。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其实答案在拆书帮里得到了解答。我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不从自己的生活入手,从书籍入手。在阅读书籍的时候,看到某个观点,某项内容,可以跟自己发生链接。那么用便签法。
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看到的内容。
其次,回忆自己的过去和 现在,如何和这个观点发生链接,也就是说过去我曾经使用过类似的观点来指导生活吗?或者是我经历的什么事可以用这个观点来指导我的生活。
再次,将来,我应该如何运用这个观点来指导我的生活。感觉说的还是有点抽象,可以自己模拟场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情景下,可能可以怎么用。
然后再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坚持用,如何改变自己ID生活!
over 比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