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语言,因网络用语新词频繁出现,应用于生活中,促使语言更新频率越来越快。网络应用的便捷、普通话广泛使用,也使的我们的语言日趋统一化,说方言的范围也在缩小,语言的统一性在增强,感觉少了许多灵动的、哲理的、鲜活的、深奥的东西。
如果没有机会和年长的老者说说话,或者共同生活,一些俗语、俚语、谚语渐渐不被我们所了解,已经淡出我们的语言应用范围,与我们渐行渐远,逐渐泯灭与消失。这难道是语言一直在经历着的,也是它必然的发展趋势?并且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对我印象很深的一则报道: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三国交界处有个“陕西村”,138年前,白彦虎等回民起义军首领,带领着数以万计的回族人,离开陕西白鹿原西逃,一路上在清朝官兵的围追堵截下,他们且战且退,1877年到达中亚时仅剩下3314人。
当地首领问这些“难民”是哪里人?他们用陕西关中方言回答:“东岸子”,当地人听不懂陕西话,音译成了“东干”称他们是“东干族”。 他们讲着地道的陕西关中方言,,至今保留着130多年前关中方言和风俗习惯,就像时间凝结在那一刻。
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语言会随着时间的变迁在创造和淘汰中前进,就像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精华?
但这样的想法我不是完全赞同。如果留下的都是金,可现在的语言以实用为主,有多少含金量?语言,真的不能用优胜劣汰淘汰、淘汰机制这种对物质要求的思维方式去过多的衡量,它是和它相关的那个时代的辉煌,有点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