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网友给我推荐了简书,我想就写写试试吧,毕竟码字儿是我的爱好。
我的写作其实始于中学时代,那时候流行金古梁的武侠,琼瑶阿姨的爱情故事,三毛的旅游散文。都看过一些,独爱武侠作品。有观点说国人都有三个梦: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我赞同,男性可能都喜欢快意恩仇的书剑江湖,塞外漠北的南征北战,我概莫能外。我的近视就是拜读小说所赐,后来给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那时候看得多了,就开始尝试自己写一些武侠性质的涂鸦之作,书中主角都是同班同学,关系好的就把他写的厉害无比,大杀四方,关系不好的就会被我写成反派,在和主角的正面对决中或被擒或被杀。当然情节啊遣词造句啊描写方面乏善可陈,如今看来不堪入目,实在是幼稚的可以。毕竟没有曹子建七步成诗的高才,连南朝诗人谢灵运这么恃才傲物的人都称颂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毕竟惊才绝艳之辈太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勉强不来的。
跑题了,言归正传。
那时候写的粗浅文章根本不成系统,根本就是胡编乱造。书中有名的同学们传看后“反派”同学一致谴责,鉴于众怒难犯,民意汹汹,我的“文学创作”就此饮恨,封笔归隐,韬光养晦去了。
不过有个好处是那时候的作文课我如鱼得水,尽管作文题目都是老掉牙的“一件有趣的事”“我的老师”之类毫无新意的题目,但有时候脑洞大开,也能炮制出几行好句来。这得益于平时的阅读积累,阅读积累不是说像其他同学那样弄个摘抄本儿,神神叨叨的往小本儿上搬运名人名言,流行歌词儿,而是说能读懂,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说白了就是活学活用,不生搬硬套。但局限于阅读面太窄,见识毕竟浅薄,很难达到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的高度。
另外一个缺点是初写作时偏爱用那些华而不实的华丽词藻,胡乱堆砌,好比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贵重首饰全部佩戴起来,只会引人鄙视,徒增笑耳!我个人认为这是初写作者需要特别注意的。
后来踏入社会,增加了一些阅历和实际的生活经验,这时候的码字儿开始务实一点了,不再云里雾里乱飘,多半是些琐碎的生活感悟和心得体会,在报刊上发过俩豆腐块,不得了不得了,那时候没有自媒体,你要发表只能是报刊杂志,能在不起眼的角落占据一席之地那是天大的幸事。这个时期阅读的最多的是《读者》《青年文摘》这样的杂志,深受心灵鸡汤之害。写作也进入了瓶颈,为写而写根本就是折磨,“为赋新词强说愁”,太年轻,根本没有什么积淀,完全无法驾驭比较宏大的主题,一心想写个爆款出来,反而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后来有很长时间不写了,毕竟是业余爱好,没有时间去构思打磨,其实是江郎才尽,无字可码了。再说这玩意儿耗时耗力,但无明显好处,写作的人那么多你算老几?“皓首穷经,青春作赋”,末了成了“穿长衫而站着喝酒”“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得不偿失。
进入自媒体时代,阅读面大大开阔,各种文章浩如烟海,大神公号层出不穷,看的多了不禁手痒,又开始码字儿。我没混过天涯豆瓣,大神太多,我怕去了吓都被吓死了,都是朋友圈发点毒鸡汤,弄个杂文啥的,碎片化写作,核心写作技术很难提升。后来很多文章抨击“碎片化阅读”的害处,不成系统,乱七八糟,大脑好比是个杂货铺,废铜烂铁针头线脑啥都有,实在害处多多云云。其实多媒体时代只适合碎片化信息,生活节奏快,一般人很难有静下心来读长篇大部头书或文章的时间,阅读这种爱好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段子才是最爱。标题党应运而生大行其道,先吸引你点进来再说。
但这种快餐文化营养有限,吃多了难免反胃,天天在朋友圈发重复段子和低俗标题的人只能逞一时之快,很快被理性者所唾弃。
我的码字生涯这时候应该说是回归理性了,虽然称不上微言大义,输出价值观,但至少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写作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必刻意迎合和揣摩读者想看什么,那是咪蒙这样的大咖考虑的事儿,毕竟她是高度商业化运作,要打造爆款每篇100000+,不揣摩谁看啊?广告商怎会掏钱?初涉写作者根本不用纠结。
写作还是要言之有物,要有普世价值观,善良的就歌颂,邪恶的就抨击,感动的就唏嘘,美好的就渲染。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谁都会有感慨。古诗词大会名噪一时,说不读诗的人看见美景只能说:哇,好美!读诗的人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说的也是个共通性,只是表达方式的差异和组织语言的不同。你在写作时倾入了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朴实无华的文字只要有观点,有内涵,更容易俘获读者。
柴静写野夫的创作过程:“近代中国,身世畸零者并不少见,但野夫的笔端是让人害怕的感情,连看的人都被深情和痛苦吓怕,不敢深入到这样的感受中去.他半生所受的苦,多半都来自这样的激情驱使,情感越深,创痛越烈。写时也呕心沥血,他说有时写完在沙发上要躺整整一天,象一生气力已经用尽。”实在是肺腑之言,道尽写作的不易,
总而言之,个人认为码字首先去掉功利之心,不要想爆得大名,成为畅销书作家。厚积薄发,慢慢积累和沉淀,坚持不懈的创作,总有一天,你会写出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