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思考(三)
读台湾作家、教师薛仁明的话“所谓教育,只不过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所谓教育,只不过是那走在前头的人一派气定神闲,于是后头之人一个个也跟着神清气爽”。
这措辞和表达,太走心了。我忍不住想起自己35年的教学生涯,也更清晰地看到教育这些年的“变味”。
刚工作的六年,我在海岛农村学校,日子满是恬静。没有开不完的会,没有写不尽的材料,心思全围着学生转——琢磨怎么把课讲得有趣,帮落后的孩子补课。那时的课堂,心是整的,眼里只有学生和课本,恰是薛仁明笔下“气定神闲”的模样。
可调去福州的学校后,一切都变了。“今天组织主题活动,明天准备检查材料,后天参加培训”成了日常。有次上课铃响,我还在核对任务,攥着表格冲进教室,满脑子都是后续事务,讲课都心不在焉。我问过一个班主任:“你花在班级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占比多少?”他苦笑着说:“大概1/3吧。”班主任尚且如此,普通老师也要花1/3到1/2精力在非教学事务上。
后来,教育集团化成了趋势,熟悉的学校多了“集团分校”的前缀;“剧本课堂”更让人无奈,一节公开课改上好几轮,熬一个月换来的“精彩”,日常课根本做不到。我兼任行政时,明知教育局、村镇的检查和活动最终都压在老师身上,即便尽量简化事务、自己多扛,大家还是忙得像陀螺,焦虑感越来越重。
不只是我,福州市一附小的同学、省市级名校和乡镇校的朋友都在吐槽:事情太多太杂,陀螺似的节奏、蜻蜓点水的状态,功利化弥漫整个教育生态,唯有乡下学校稍好一些。进修校的宋教研员说“不少教育主管和老师在‘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话戳中了痛点——自己都被事务搅得心神不宁,哪有心思研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