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经目睹过一起超市“惨案”。
一个背双肩包的年轻妈妈带着约莫两三岁儿子在超市里购物。小家伙坐在购物车里,左看右看,甚是兴奋,母亲时不时对孩子展露笑脸,看起来相亲相爱,直到走到洗衣液的促销台前——
超市里经常有这种情况,为了促销洗衣液,会送一些生活用品,有时候是塑料凳子,有时候是塑料盆,但是今天赠送的是一辆滑板车。
孩子小手指着那辆滑板车说:“我要。”挣扎着从购物车上要下去。
年轻妈妈回头看那个差点就要路过的滑板车。浅绿色的车身,前筐趴着一只七星瓢虫,小区广场上随处都可以看到的那种。
促销员见她停下来,马上迎上去:“两桶蓝月亮洗衣液,送一个滑板车。”说完,弯下腰对孩子说:“小朋友,喜欢这个滑板车吗?”
孩子一听更不得了,拿着滑板车不肯放。
那个妈妈以商量的语气说:“你家里不是有一个吗?”
孩子不答应,赖在那里不肯走。
她又说:“你不会玩。”
他还是不动。
“你到底走不走?”妈妈提高了声音。
孩子好像感触到了什么一样,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哭声彻底惹火了她,她走到孩子身边,强硬地掰开孩子的手,想要拉走他。
孩子马上躺倒地上,哭得撕心裂肺,一边哭,一边说:“妈妈买,买,买。”
那个妈妈没有任何动容,想要以不要他做威胁,作势欲走。
孩子立刻爬起来,拉住她的裤腿,跪在地上哭,眼泪鼻涕糊得满脸都是。
“闭上你的嘴!”妈妈用一种近似吼的声音训斥他。
他不肯,哭得更大声,憋得自己脸蛋通红,嘴唇发紫。震天的哭声吸引了一群人的围观,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的阿姨站出来劝这个年轻妈妈:“孩子都快哭晕过去了。”
那个妈妈见状也有点害怕了,蹲下来给孩子抹眼泪,恨恨地说:“买!”
孩子哭着爬起来,右手紧紧握着滑板车把。
我站在一旁觉得甚是好笑,最终结果还是得买,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痛痛快快地答应,非要闹到两败俱伤?
2.
朋友和我说,简直不敢带女儿去超市,在玩具区,她会见什么要什么。
“适当买一点她喜欢的。”我建议。
她苦笑:“你不知道现在的小女孩,三四岁就已经开始爱臭美,想要指甲油、口红,我不想给她买这些。”
“但是她要,你怎么办?”
“我会跟她讲道理,洋娃娃家里有好几个。口红、指甲油不健康。小车铲子都太幼稚,不适合她这个年纪,还有那些太空沙,弄的屋里到处都是,还得我多干多少家务……”
“然后呢?”
“最后还是会买一个,而且是每次去超市她都要一种。买回家也就玩个新鲜,过了那股劲,扔在角落里。”
我这个朋友属于心思还算敏感和懂得反省的那一类,她站在孩子的角度道出真相:“我能猜到她的心思:每次都要买一样,总能买到想要的。”
“为什么不痛快地满足她?”
“你不觉得会惯坏孩子吗?如果她一直要下去,怎么办?要什么都给买吗?”
我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最终有没有被惯坏,但是迄今为止,我家的孩子还是很正常。
我们经常带他逛超市,他要零食和玩具,一般都会很痛快地买给他。实在不想买,就直接告诉他:“妈妈不想给你买”、“妈妈怕花钱”等诸如此类听起来不近人情的话。从来不会说:“你怎么这么浪费”、“你不是有一个了吗,怎么还要”……这样批评孩子要求不合理的话。
我们想让他知道,不买的原因并不是他有什么错,而是大人不想花钱。所以,遇到事情,很好商量,不买就算了,他也不会强求,有时候他甚至会自动选择放弃。
有次,他在超市里看到一套钓鱼玩具,拿在手里爱不释手,我在一旁看得心惊胆战,家里有一套一样的,我并不想给他买,心里盘算着,如果他强烈要求买,我该同意还是拒绝。
结果,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套玩具,抚摸了一会儿,就放回了原位,然后走开了。
我为自己的紧张而羞耻,他只是想看看,并没有想我讨要,而我早已想好了怎么拒绝他。
你看,孩子远比我们想得要单纯。有时候,我们一见他拿玩具就紧张,在他还未开口前就制止,以为能把“邪念”扼杀在摇篮里,无端地让孩子背上了黑锅。
其实他不过就是想看看,买不买是另外一回事。
不要怕,我们大人也要学着放轻松,不要一见孩子徘徊在玩具区,就以各种理由劝他走。如他要求买,你又实在不想买,就直接说:“我不想花这个钱。”
孩子可能会受到伤害,但是这远比一系列指责要轻的多。
3.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
作者写:带孩子去超市,他要什么,买什么,家里堆的像个小超市。很多零食,小家伙只是打开包装袋,稍微尝几口就丢开,好像只是为了尝尝味道是什么样。如此反复几个月,小家伙去超市再也不乱拿,只捡自己喜欢的。
真是太喜欢这样“放纵”孩子的父母。
如果换我是这家的孩子,一定乐得开怀。想象一下,如果要什么都能得到,仿佛世界尽在掌中,这是拥有多么蓬勃的生命力。而且要什么得什么,我一定会认为,父母很爱我,这个世界对我来说是多么的温暖。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写过婴儿与客体的关系。
在生命的早期,婴儿通过客体与世界建立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尤其是妈妈。
婴儿饿了,妈妈就把奶瓶送到他嘴边;哭了,妈妈就把玩具递到他手边……
奶瓶、玩具在他看来,都是妈妈爱的载体,是爱的表现。等他们获得足够多的爱,便会知道爱不是实物,它是无形无质的。他们会将爱与实物区分开。
超市里执着于玩具的孩子,他们并不是真的缺少玩具,他们渴求的是妈妈对他的无条件的爱。
那些孩子拼命想某件东西的妈妈们,是否反思过自己?是否平时给孩子的爱不够多,以致他们以为这个东西就代表着爱?
妈妈们还会担心这样无限制地宠下去,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那么,你想一想,你会嫌父母的爱太多吗?
真正的爱,怎么给都不会嫌多。
惩治此类熊孩子的办法,就狠狠地用爱砸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