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听了吴琳老师的一场直播,是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现如今,关于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教学对我们农村一线语文教师来说,还是一头雾水,可大势所趋,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能力已迫在眉睫。两个小时的直播,干货满满,受益匪浅。现做一梳理,以备不时之需。
这场直播主要围绕一线教师最关心的六个问题展开:
1、为什么要读整本书?
“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阅读链接”、“阅读策略单元”、“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这些内容是统编版语文教材里有关阅读的栏目,也承载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同时,整本书阅读纳入中高考和小学学业水平检测,考试评价改革的浪潮倒逼着我们为了孩子与书的美好联结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可以说,扩大阅读量、课外阅读课程化、读整本的书、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时尚已是大势所趋,更是核心素养的需要。
生活中,当大自然的一些美景映入我们的眼帘时,心中会无限感慨,涌动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除了随口而出的“太美了、哇塞…”,是不是时常感到词穷无语。可如果我们有了读书的积累,就会口吐莲花、唇齿留香。水天一色的美景,可以吟诵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登上山顶,俯瞰山下时,可以吟诵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夏季荷花满池,竞相绽放时,我们可以吟诵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的区别不言而喻,“腹有诗书气自华”。
2、中小学生应该读哪些书?
统编语文教材里的阅读内容是刚需,是营养餐。初中生的阅读量有所减少,但阅读要求方法没有变。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温儒敏教授说:不读书,少读书,任何语文改革的措施都是纸上谈兵。统编版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以读书为本,读书为要,从小学开始就增加了很多阅读延伸,讲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多读几篇,也就是1+x,每学一个单元都延伸到课外,阅读更多的相关内容。
正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
3、如何帮助孩子选书?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但读了总比不读强。所以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分层布置,让孩子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就感。如:程度不好的学生,就不免选一些带有图画的书或是文字少的书…
对于整本书阅读要降低难度,实行目标管理,不要过多地过程性干预,不要把它弄成跟普通的课文那样要求很多,处处都要指向写作,指向考试,那样学生就没有信心了。
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书,但不必每本精读,也不必每章精读。在有限的课时里教给学生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行,不用面面俱到。
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掌握读一类书的方法,对整本书阅读,应该从学生是否掌握了读书方法的角度去考核,再让学生抓住这本书的主要特点就够了,而不是以考整本书阅读去对学生进行分层。
4、什么是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就是读书的时候脑袋里进行的思维的活动。我们读书的时候,常常要用到各种阅读策略。
A.转化 如:我们读完《小猫钓鱼》,不仅是了解了这个故事,而是要联系实际,转化到生活中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和工作时不能像小猫那样三心二意,做一件事情要坚持到底。可以让小朋友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
B.预测 如:读书的时候,脑子里有问号,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会怎么写呢?哦,和我想的一样。如果不一样,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先想一想可能的答案,读后明白:原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什么的意思。如:四年级的《总也倒不了的小屋》,就可以提问: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四年级教材上有提问问题的方法)自己可以预设一下答案。然后带着疑问,带着兴趣展开阅读。
C.联结 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可以联想生活中的情景,或是我读过的什么书等方法,借助已有的认知来帮助理解。
D.图像化 小学生年龄小,可以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图示、思维导图等,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E.统整 把读到的信息用一种方式整合出来。如:小鸭都去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人?我们可以按顺序用一条线连起来,用故事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作者在编写的时候设计的一条主线,有了这条主线,故事就变短了,学生们可以借助这个故事地图去讲一讲这个故事,这样也就把书读薄了。同样,我们也可以画出鲁滨逊的人生轨迹图。
但凡一个大作家都会把他的思想藏在故事里,所以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不是读书表面的热闹,而是要读出文字背后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再如:读《七色花》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阅读笔记:每朵花都用来干什么?学生梳理后,再对比七朵花的用途,会发现第七朵花和前六朵花的愿望不一样,前六朵花的愿望是有关吃喝玩乐的,而第七朵花的愿望是帮助别人的。找到不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用哪一朵花表达什么愿望?学生的想法一定和刚开始不一样。有了这么一番思考过程,无形中会慢慢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F.推论 根据书上的事实得出一个结论。如:《鲁滨逊漂流记》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那么人物有什么特点?可以设置这样的阅读笔记,让学生思考鲁滨逊从海盗那里逃离自救的原因。孩子们经过认真阅读、思考,就可以得出以下原因:情商很高、老谋深算、意志力很强等。
G.比较
总之,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阅读策略,阅读策略的运用形成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了,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提升了表达能力。
5、阅读策略怎么用?
以绘本《亲爱的小鱼》为例。
图像化阅读策略:绘本中不仅仅是写了猫和小鱼之间的一件事,而是猫的一个想象故事,猫的思想在遥远的空间里兜了一圈。所以要图文结合地看绘本。
统整阅读策略:用统整的方法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就有了故事,有了意象。
预测阅读策略:看封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预测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联结阅读策略:
“亲爱的”,生活中,谁会叫谁亲爱的?他们可能是一对好朋友,可能是家人,可能是亲人。由此我们是不是看到了一个爱的故事?
你平时是怎么喂鱼的?直接把食物扔到鱼缸里,会把鱼撑死。故事中的猫是怎么喂小鱼的?把食物掰碎,一点儿一点儿地喂。由此你体会到爱是什么?孩子们就会脑洞大开,各抒己见,结合故事内容,把“爱”拓展。爱是精心呵护,爱是信守承诺,爱是理解,爱是放手让它自由,爱是付出,爱是在一起,爱是双向奔赴……
理解了爱的真谛,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爱的情景?读懂爱后,你把自己认同为故事中的谁?
在教学中,用阅读策略去引导,就会读得更深刻,就会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6、整本书阅读教学如何做?
读前,可以简单地进行导读。在平时的精读课文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习得一些阅读策略和方法,然后了解一下要读的书的作者,粗知一下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中,用阅读策略设计阅读笔记模板,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做笔记、做记录,这样交流的时候他就有发言权,有料,有基础, 有着落。
在阅读过程中,上一节推进课。目的是总结前面的经验,推动孩子们更好地继续读下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之前完成的小模板进行交流、讨论。
读完一本书后,认真设计一节分享课,可以选择几个话题展开。只要学生运用了阅读策略,做过阅读笔记,那么每个人就会有想法,就会各抒己见,分享课就会上得精彩,有意义。
如:《丑小鸭》的分享课,学生画出故事地图后,我们选择几个人物进行评价。要求有理有据地评价,学生就会结合标记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表达。
在分享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问题,学生在个别地方的理解会有偏差。如:学生会认为两只公雁和丑小鸭的关系不错。
对于这个问题,吴琳老师进行了范读。有代入感的范读,一下子让学生明白了两只公雁没怀好心眼。然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丑小鸭跟着他们去他们说的那片池塘,母雁们会把他们当朋友吗?当丑小鸭被公殴时,他们会帮助他吗?从鸭场到沼泽地,丑小鸭遭受的是挖苦、冷嘲热讽、暗箭难防,处境更险恶。
丑小鸭身上有什么特质?什么是善良?善良不是打不过,是能打过却不动手,不去欺负那些不如自己的弱小者。
还有什么特质?宁愿高贵地死,不愿屈辱地生。链接一下,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人?有很多革命先驱有天鹅一样的高贵品质。
最后领悟主旨:作者安徒生通过丑小鸭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展示提升:结合学校里的一些活动(艺术作品展、绘画、手工、手抄报、宣传海报等),动手动口,展示对故事的理解。
拓展阅读:《丑小鸭》的故事你喜欢吗?你读懂了吗?鼓励学生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
一场直播,一次精神的盛宴。让我们学会整本书阅读,和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