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从它兴旺到衰落的整个历程看,其文化的发展是巨大的,对中国的历史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但它的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期,政权初握,虽然刘邦采取了孙叔通的建议,以礼法治国,但尚未形成大众化严谨的行止规范。据传,有皇帝颇好女色,为“行乐”方便,令宫女们一律穿“开裆裤”。
这种说法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在西汉之前,民众不分阶层、年龄、性别,基本上都穿“开裆裤”。“裤”为“绔”,《说文》中有解:“绔,胫衣也。”“胫”指小腿,“胫衣”是给小腿保暧的护套,左右各一,并无前后裤裆相联,是广义上的“开裆裤”。贵族富家子弟则用“纨”(细绢,很细的丝织品)做“绔”穿,这便是“纨绔子弟”的由来。
汉昭帝时期,“麒麟阁功臣”霍光抱着让其外甥女上官皇后“擅宠有子”的目的,令宫女们“皆为穷绔,多其带。”。意思是禁止宫女们再穿“开裆裤”,而一律改穿“穷绔”。
此事记载于《汉书·孝昭上官皇后传》,原文曰:
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文白对照·二十五史精华·汉书》将后段文字译为:“即使是宫人使令都不得交通,周围设了不少看护人员,后面的宫殿没有人能进入。”
这一译文有一处存在争议,即“多其带”。这明显不是派众多看护人员。而是指在“穷绔”上多系带子。看来霍光大人还是很有“经验”的。
关于“穷绔”有种解释,是指紧身内裤。但在那个时期以前,男女基本都不穿内裤,因此,这一解释不是很准确。《中国全史·后妃史》对此有解释,即“让所有宫女都将裤裆缝紧”。由此可见,“穷绔”是在原来“开裆裤”的基础上的改良,是一种连裆裤。“穷绔”之所以“多其带”,我想,可能是因为那时没有“松紧带”,霍大人为了防止皇帝“轻肥”“易扯”,故令宫女多缠绕裤带(猜测)。
西汉之前,着装不分男女,均为“上衣下裳”。“裳”是指“遮蔽下体的衣裙”,一些上层社会的人物为了御寒,开始在裳下加胫衣之绔,也就是“开裆裤”,而普通百姓是不穿裤子的。所以,我们在影视剧里可见古人在公共场合都是采取的“跪坐”姿势(也就这么一演,演员还是穿内裤的),“箕坐”(两条腿分开伸直坐)及盘腿而坐是不合适礼仪的。
关于华夏民族连裆裤的起源,《史记·六国年表》有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初胡服。”说的是赵武灵王为适应骑马作战的需要,学胡人在军队中改穿短衣长裤,其裤子的样式已接近现代。但这种连裆裤主要还是作为军装由军人穿着,在当时直至秦汉时期也仅限于军队或下层劳动者,上层贵族囿于传统之礼,是不屑穿用的。
前述之“穷绔”便是借鉴胡服改良的有裆并在前后系带的裤子。唐初儒家学者颜师古对此注引服虔说:“穷裤有前后裆,不得交通也。由于传统的裤只是胫衣,而胡服之裤穷尽整个腿部,并把前后裆连接起来,故称为‘穷裤’”。
后世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自汉昭帝时上官皇后始,妇女才穿有裆之裤,并自下而上地逐渐流行起来。但直到魏晋南北朝、唐朝时,人们才真正穿上了现代意义上的裤子,其坐姿也由跪坐变为盘坐与箕坐。
让人饶有兴趣的是,上官6岁当皇后,在她15岁时昭帝即病故,尽管采取“穷绔,多其带”之策,也终究未能让其生出一子半仔。而后来即位的汉宣帝因辈分比昭帝小两辈,居然管15岁的她叫太皇太后。所以,上官皇后应该是中国古代年龄最小的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