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不擅于离别的人 作者:梅山
刚巧读到李娟的一篇博文《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于是想到我自己,我大概是这世上顶顶不擅于告别的人了。
我特别害怕离别,到了杞人忧天的地步,常常是身边一位朋友不经意间透露出将要远行的消息,我就开始感觉悲伤。逢毕业分手之类的事情,哭一哭是人之常情,但我从高中在外求学,每每假期结束,离家返校,想到家渐渐远了,就忍不住哭,离开学校回家,想到学校远了,又是一顿哭。因读书及家庭缘故,偏偏又辗转过几座城市,每次离开一座城市,坐在列车上,觉得去日远,尚不知何时归,又始觉伤悲。我总不明白,人来这世上一趟,为何不干脆各行其道,既不能各行其道,又为何不能高高兴兴地聚着爱着拥抱着,非得一场欢乐,再一场落寞。
从前读《红楼梦》,简直将宝玉引为知己。宝玉也特别害怕离别,怕到说胡话的地步。还没到园子里的时候,就整日盼望着姐妹们在一处,袭人哄他说要走,他就禁不住泪痕满面,戳着他的痛处了,便说出化成飞灰那些话来。及至到了园子,姐妹们常在一处,也仍三天两头想到散的时候,就恸哭在地。第七十八回,晴雯死了,宝钗也搬离了园子,宝玉寻黛玉至蘅芜院:“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 园中之人不久就要散了!天下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以至于后来每回读红楼,越是热闹的场子,越是一个人哭得轰轰烈烈。87年剧版《红楼梦》着着实实让我痛哭一场的是探春出嫁的场面,因那场离别太过盛大,加上陈力那极富渲染力的嗓音,唱出“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忽想到茫茫大海里飘荡着的探春,同往日那些人再无瓜葛了,情绪瞬间爆发,不能自已。
可世上越是害怕离别的人,到最后,越是只剩了自己。至少我是这样,按说爱朋友的人该高朋满座,该有人疼吧,可也不是,因为不擅于离别的人,大多数时候也不擅于重逢。也许是因了悲观的底子,也许是成长必经的过程,毕竟也明白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总之分别后是不太懂保持关系的,只远远从心里祝福着,偶尔聊几句近况,安慰自己这是老朋友才能修来的福分,可真悲哀。每每朋友聚在一起,笑闹着,临到分别,就各自沉默。因为长大后的我们,渐渐也都明白,来日方长这种话,实在只是一种了不得的安慰,而大多数的离别,真的没有多少后续。所以杜甫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而我不幸,提前窥见了这一幕,更不幸的是,对离别之事,从来都看不开,也许慢慢接受,慢慢淡然,但真到了分别那一刻,仍然只是哭。
忽又想到中学时不知从哪儿读到周涛一句诗,居然记到了现在:“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注:黛玉照片来源:《装点〈红楼梦〉:揭秘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永恒之美》,杨树云著,东方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2017年4月第5次印刷,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