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不要拘泥于形式主义
这是一个朋友讲的他们学校的事情。
寄宿制学校,每一天晚饭后,学生要在教室外边读一个多小时的书。这个时间段,学生几乎是背诵记忆文科性的科目。学生读书的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是单独读书,也可以是两三个人一起读。可以坐在凳在上读,或者站起来自由走动的堵。无论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参加晚读就可以。可是,学校制定出新的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前后左右对齐阅读,间隔三米以上,而且必须是统一拿上小板凳坐下读。学校给出的理由是:第一,学生三三两两的待在一起,学生会利用读书的时间去聊天。读书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学生必须相互间隔三米以上,就可以保证不聊天,而且也不影响别人。第二,学生有的坐下读书,有的走动读书,非常的乱,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学生必须有规矩,横竖一条线,让人看到整齐,就能够显示学生的规范管理。第三,要孤立不读书的学生。有一部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你间隔开,他只能一个人坐着。即使他不读书,也不会影响其他的学生。千万不能够让一部分学生影响大多数学生。
学校地这种要求看似合理,其实经不起任何的推敲。首先,规范化的管理不是形式上的死搬硬套,而是一种融入内心的规范。晚读是一种很自由的读书形式,允许学生个性化的读书形式。三三两两在一起可以讨论,可以相互启发,可以相互帮助等等。而且学生相互的帮助学习的效果要比单独学习的效果要好。追求形式主义的横竖一条线,只是满足表面的规范。学生的内心会多出更多的抵抗。学生会用他们的方式去反抗这种不民主的形式主义。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按照学校的规定照章办事,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你能够让学生坐的横竖一条线,能够让学生的读书效果也如你所愿吗?其次,学校对于学生的不信任。不知道这种心理是源于什么地方?只要看到学生待在一起,就认为学生一定是聊天,没有好好学习。不信任学生会主动学习,只好想法设法的把学生隔离开来。不信任源于学校对于自身办学的不自信。最后,读书的效果不在于以何种形式读书,而是学生是否主动去读书。作为学习可以通过各种外在的、可视化的形式要求学生的读书,却无法直观的检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与其在形式上不断的追去,还不如好好地研究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不要对于学生进行“有错推论”,而应该实事求是的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措施。真正的教育考虑学生的感受,在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别人外在的评判。当一所学校能够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会让很多棘手的问题变得顺利很多。不是学校的问题很难解决,而是出发点有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