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老十四多次篡改文书,为何康熙从不追究?
《雍正王朝》是一部难得的优秀历史电视剧,本人有两大爱好。其中之一就是看《雍正王朝》。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也曾细细想过,写出来以供参考。
题主的问题是老十四伪造文书为何康熙没有追究。其伪造文书在剧中共有两次,一次是康熙四十八年众皇子随康熙在热河狩猎期间,一次是康熙六十年老十四任大将军王期间。关于这两次伪造文书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第一次是为了对付太子胤礽,第二次却是为了对付八阿哥胤祀。了解了这两点根本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分析一下为何康熙不追究其伪造文书的责任。
首先是第一次,那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当时康熙已经因太子胤礽屡次处理政务不当而对其非常不满,心中已经有了废黜他的念头。这点我们可以从康熙见过大阿哥引见的太子保举的几名外放官员并见过太子之后说的一句话看出来:“这难道就是我大清未来的皇帝?”而之后发生的“宰白鸭”一案更是在八阿哥的推波助澜之下,康熙对废黜太子从一个念头已转变为实际行动了,这点可以从让八阿哥代其宴饮蒙古诸王以及将蒙古王爷送给太子的金如意作为众阿哥狩猎的赏物可以看出来。而真正引爆太子被废这颗炸弹的正是郑春华与太子的私情被康熙知晓。十四阿哥第一次伪造文书也正是在这个晚上,其伪造的是十三阿哥模仿的太子的调兵手谕。这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戒得居会议”。
先来看一下“戒得居会议”的几项主要成果:第一,粉碎了大阿哥阴谋夺嫡的险恶计划;第二,废黜了胤礽的太子名位;第三,断绝了将八阿哥做太子的念头(在康熙心中)。这里要说明的是第三条,这是在射猎之前当大内侍卫领班图里琛奉命将“宰白鸭”一案供出太子的犯官肖国兴押送至盛京将军处回到热河向康熙复命之后,康熙说了一句“可恶!其心可诛。”由此可以断定康熙已经对八阿哥深恶痛绝,绝不会将其册立为太子。会议期间,张廷玉已经看出来这张调兵手谕是伪造的并告诉了康熙,但因事起仓促,康熙决定暂不追究,这并不表示他会查不到是谁伪造的手谕。
在“戒得居会议”之后康熙就率众回到京城,在朝会上正式宣布废黜太子并下旨“在京四品以上、各省二品以上官员共同议举新太子人选”。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清代,康熙这样做肯定不会是真的让朝臣决定新太子人选,那么他这样做会是为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第一,因其在“戒得居会议”期间已觉察众皇子的夺嫡已经臻至白热化,他想通过此举试探百官对众皇子的态度如何;第二,在“戒得居会议”期间,暴露出了两个直接向太子下手的人,第一个是大阿哥胤禔魇镇胤礽,这个已经被查明处分;第二个就是伪造太子调兵手谕的人,这个人相信康熙在此时也已心中有数,此次就是想让他自己跳出来。而这次票选太子的结果让康熙脊背发凉,那么多朝臣包括上书房的两位大臣竟都推举那个“其心可诛”的八阿哥胤祀做太子。康熙这才知道八阿哥的势力已经难以撼动,权衡利弊之后他还是决定先把废太子胤礽推出来稳定朝局,并着手铲除八阿哥的势力。而在这之后发生的“乾清门大战”更是让康熙心中一动,如果利用老十四分化瓦解“八爷党”那会不会比自己直接下手好呢?毕竟八阿哥的势力不容小觑,如果处理不当引起反弹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此次“议举太子”外所有人(佟国维除外)包括顶撞自己的十四阿哥都不追究责任的真正原因,而老十四伪造太子手谕虽然有罪,但是同分化“八爷党”稳定朝局相比也就微不足道。所以在“议举太子”之后十四阿哥被康熙委以管理兵部的要职,而此时的八阿哥却并不直接参与朝务。这样一消一涨,难免会在其同盟内部形成嫌隙,这也为日后老十四伪造第二封文书埋下了伏笔。
十四阿哥第二次伪造文书是其在青海任“大将军王”之时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离间八阿哥派到军中的眼线鄂伦岱。而八阿哥也还以颜色:用一只死鹰替换掉老十四呈送给康熙的寿礼。而当康熙看到那只死鹰的时候,我想他心中已经明白自己当年利用老十四分化“八爷党”的计谋已然奏效。至于老十四伪造的八阿哥写给雅布齐干掉鄂伦岱的那封书信,康熙自然不会去理会,这不正是他想看到的吗?
以上算是勉强可以交待清楚为何康熙可以容忍老十四伪造手谕,当面顶撞自己的种种放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