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无数次憧憬过高考之后的生活,当我们驻足于东关红木礼堂,目送着一届又一届的学长“海阔天空飞跃”,而我们却依然是一个个幻想未来的少年。幻想化成无数分飞的泡沫在晴空下闪耀着七色光芒,而人影散尽,夜幕再一次笼罩静谧的东关,明灭夜灯间,幻想不再发光,只会慢慢凝在数不尽的周练卷子上。
我们总以为,绚烂的高中生活,会在三年的积蓄后完成最美妙的绽放。最后一次,烟花取代泡沫,点燃整个夜空,也燃尽所有汗和泪,与周练卷子做一次彻底的告别。
然而青春确实如花,只是花期不定,几次高潮,多少澎湃如潮水漫入辽天,褪至高考的时候,烟花却早已零落,星河却一如既往的宁静。
是的,高考从来都不是高潮,而是尾声。
是的,一个故事,只有读到尾声,才懂得高潮。
高考之后,一夜夜,我一行行地,回忆着属于我们的故事。
故事已然写到尾声。
“goto……” 我缓缓敲出一行代码。记忆中的场景在脑海中闪烁。
故事回到清明。距离高考还有七十多天,天空刚下过雨,一洗沉闷。节假日放假稍早,晚上八点钟答完生物周练,几个同学结伴走过甬路。突然一个同学说:“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多么像高考之后的晚上啊。”夜依旧宁静,隔壁科高部的同学都在奋笔疾书。脚步声搅碎树影,寒意凉彻灯花。恰似幻想中高考结束的那个晚上,我们同行走出考点,世界仿佛只有我们,和候于门前的奶茶。
门前疏芜的新才街,我仿佛看到了清明的梨花开了又落,于是我又走在回家的路上了--此时已是6月9号。新才街宽阔而又寂静,有些晚雾飘在夜空中,流辉投下一片迷茫,笼罩住喷泉边的一片密林。
我想起,就在这三天,正盛的骄阳下,也闪动着一样的宁静。阳光打在讲台的挂钟上,又把滴答声漾进每个人的耳畔。听到秒针转动的人们,又愈加埋头专心于自己的试卷,一任考点沉睡于夜晚一般的宁静中。
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每一个走出考点的考生说,他们沉浸于宁静,便就忘掉了所有的紧张,一个个深夜或清晨,他们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飞涌入脑海,钟声也逐渐快了起来摆过十六年的心路旅程--就正如电影的最后,总会响起一段古典而又悲壮的音乐,而那些精彩的镜头偷偷从趋于黑白的画面上流过,直到导演精心设计的所有瞬间一一再度亮相--影院的灯啪的一声亮了,观众不再惊呼,故事已足够他们在归途上默默回味。
每一个带过毕业生的老师说,高考对于青年人是一次蜕变。每一届毕业生对于高考的回望,总会相对一笑--高考也不过如此。高考之后的学生,心理总会更加成熟;夏末的残叶,经风之后,同样颜色更加夺目。
我当时本不应该把迷茫的目光投向喷泉旁一动不动的林叶。如此宏大的故事,蓄谋如此之久的尾声--我们不可能毫无察觉。前奏早已响起,当我们所幻想的尾声渐近,前路的宁静明灭中愈加清晰:高考尚未开始,总会有三两好友对我说眼下的场景一似高考;而高考已然结束,风月依旧,身边却早已无人对我重说,而今的场景又与奋斗过的夜晚如此相同。早在百日誓师前后,英语课上老师就已经鼓励我们说,再辛苦一百天,就能再玩一百天。我执着于对这种鸡汤说不:高考之后的日子不会如旧的充实,而且仍然要努力地为新的故事铺垫好序章,那些空虚的日子里还白白搭上了许多的留恋与遗憾,铺满整个天空的云彩,又凝成泪水在眼眶滑落。可我不敢再为故事的尾声加入自己的各种构思,在最迷茫的日子里,我只能点一盏蜡烛假作日光,照亮一切幻想所飞往的地方。
尾声早已在预言之中,高考成绩发下来了,录取通知书邮过来了,我们却已不记得2021点高考究竟考了些什么。我们果然又举行了其它的活动,毕业照吗,剧本杀吗,聚餐谢师吗,试读招生吗,人越来越少,留给了我更多的宁静。似曾相识的场景里,我仍然觉得和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日子很好,一如置身于高考之前的时月,哪怕只是夕阳无限好般的落日余晖。这样的感觉不知究竟从何而生,我的脑子里自然又浮现出断断续续的画面,残缺却又美好。谁又与我争在黑板上题上一句苏轼的"仍歌杨柳春风"呢,谁又与我在餐桌上讨论了珍惜的奥秘呢,谁又在活动室里与我一同失落,又在广播站路与我一同欣喜呢?真正的幻想如果有彩色,早已在这些地方留下了五颜六色的痕迹,又也许同岁月变得斑驳。
在一段旅程的尽头,原本不属于我的幻想,已是无影无踪。那样分明的幻想,带我走过了那么多岁月,回首惊知,已洒落在旅程的许多角落里。
或许高潮依旧由幻想书写吧。
逆旅犹长缓缓行。人生漫长,我正站在新旧两个故事的交点上。我不知道应该无比留恋地以尾声回想过去,还是应该无比憧憬地用幻想眺望未来。我在宁静中怅然。
在故事的尾声,对高潮的执念,支撑这我们用最后的画笔写完故事的结局。
在尾声的尾声,幻想终究会化为宁静,留给我们久久回忆那些高潮。
璟翎
2021年9月10日
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