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职场打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思考习惯,金算珠觉得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对自我效能的期望和对结果的期望大小。通俗的讲,就是首先你要想干,其次是你认为能干好。在人生各种情境下,自我效能判断影响人们面临困难时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能够坚持多久。
首先,我们看自我效能的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模型:
示意图由金算珠绘制
从图示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意愿促使行为的发生,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最后的结果,这是我们一般人的行为模式,比如,大家都想过上幸福生活,然后我们就去努力工作,最后取得相应的工作酬劳,用酬劳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如果生活像上面方框所示的那样直线发展,大家也坚信不易,相信我们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啦。但事实并非如此。
图示下面的第一个椭圆效能期望,就是说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境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当我们预测不能产生效果时,我们是不会尝试采取行动,当认为准备不够充分时我们可能会选择逃避。
第二个椭圆结果期望,对于行为所获得的结果我们也有个期望,如果觉得自己的行为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那我们行动的动力就会严重不足。
举个例子,如果想得到升职加薪,老板就会告诉我们要多干活,多出业绩,那样肯定给大家发财升官的机会。这是典型的自我效能中间的方框路线:个人→行动→结果。
但对于某个人来说,他相信这个路径么?如果他根本就不信这个发展路线,后面行动和结果就不能取得。这也是职场上某些老板给我们画饼的时候一些人依然没有全力去工作的原因。个人效能感不足,不认为努力工作就可以顺利达到自己升值加薪的结果,甚至有些人根本也对升值加薪没有兴趣,那怎么能有好的结果呢?
某个人对升值加薪有正常需求,有充足的认识,想好好干一番事业,他的个人效能感就会提升,会合理预期自己的努力应该有好的结果,他就会去行动。
行动一段时间,比如干了一年,个人就会对行动有个结果期望,觉得自己应该年终拿个不小的红包,年底老板不错,兑现期望,发了不错的年终奖,由于结果和期望相符,个人就会进一步坚定自己的行动,形成良性循环。
那如何判断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呢,金算珠认为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观察。
以他人的表现进行自我效能判断。很多人跑步并没有瘦下来,那个体也会认为自我效能感不高,没有动力去跑步了。
二、说服自己。
别人(比如专家,偶像)可能让你确信你可以做到一些事情,或者你让自己获得这样的自信。
三、观察自己的情绪。
如果提起某项任务或者开始做某些工作的时候,你感觉焦虑,那说明自我效能期望较低,如果兴奋、激动的话就表明自我效能期望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