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的标题里面提到了企业文化,其实开写之前我还是挺有顾虑,毕竟按照我们正常的逻辑来看,企业文化毕竟太大了,怕写得空洞。
但构思下来,我全程会以谷歌串成一条线来聊,以下的所有内容都是一些个人感悟和观点,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01
缘由
最近团队内有小伙伴的看书进度已经看到了谷歌的《重新定义系列》(包括《重新定义公司》、《重新定义管理》、《重新定义团队》、《重新定义创新》4册),我早上起来坐在书桌前随手打开了之前看过的《重新定义公司》,看到之前勾画的一行笔记:
你是艺术粉吗?以虚拟方式在世界上众多伟大的博物馆中周游一圈,你对这些艺术品的了解就能令其他人(除艺术家本人以外)可望而不可即。
原来是之前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勾画出来想着下来再去搜索了解,后来看完就忘了,今早刚好有时间,带着我对博物馆热烈的好奇之心去了解了一番谷歌这个虚拟的博物馆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Google Arts & Culture上面,利用VR技术不仅能够访问很多知名博物馆,还有标志性建筑街景,自然奇观以及名人、故事等等。
我早上在上面兴冲冲地浏览了Uffizi Gallery,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威尼斯水城等等我去过的地方,由于VR技术,让人真的有一种回到现场的感觉。
以下我把关于Google Arts & Culture的介绍帖出来给你们看看:
所以今天本来就打算写谷歌,刚好今天早上去工作的时候聊到某个公司要借助猎头招聘某些中高端岗位,谈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所以这篇文章就其妙地融合了谷歌和企业文化。
02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谷歌广告业务AdWords引擎的诞生,将谷歌企业文化的力量彰显得淋漓尽致。
我用一小段话来描述AdWords的诞生:
2002年5月一个周五的下午,创始人拉里佩奇使用谷歌搜索词条,搜索出来的内容虽然有很多相关的自然搜索结果,但有的广告却与搜索词条完全不沾边。
他打印出这些内容并且在台球桌旁的公告板上粘贴并写到“这些广告糟糕透了”。
五个非广告部门的工程师刚好来到台球桌旁看到公告板,花费一个周末的时间加班做出了以广告的相关性为排列先后顺序的标准而非广告商意愿为依据的AdWords引擎。
谷歌的使命(整个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使用并从中受益)和企业文化,让这五位工程师知道自己可以放手解决任何阻碍谷歌成功的严重问题。
如果失败了不会得到斥责,如果成功了也没有任何人对他们的成绩起嫉妒之心。
这不仅是企业文化造就了他们,更可能是企业文化吸引了这样契合企业文化的人。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由于“自我选择倾向”的影响,与企业持有相似理念的人会被吸引而来,而已企业理念相左的人则不会。
而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可能只是人力资源部或者企宣抓破脑袋想出的大而全的口号而已,堆砌着“顾客满意”、“富有创新精神的员工”、“股东利益最大化”等等。
当企业文化沦为口号,并非全员践行的标准,意义也就不大了,企业文化也流于形式主义。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03
企业文化的演变
前几天,某个高校2020年入学MBA提前面试的小组讨论案例引用了《中国企业家》杂志2018年9月的一篇报道:《AI女神离职谷歌背后 不作恶信条已从员工守则中删除》。
一直以来,谷歌的“不作恶”都是人们乐于讨论的一个话题,特别是拿来做比较的时候。
在去年爆发的Maven事件,也让外部和内部的人们质疑谷歌是否还能坚持Don’t be evil(不作恶)。
当然有细心的人士也发现,2018年5月,在谷歌的员工行为准则里,Don’t be evil已经被删除了,由此更是又引发了一大波质疑的讨论。
但其实,“不作恶”还并不是谷歌的使命,在前面我有提到,谷歌的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不作恶”只是谷歌官方总结的十大核心价值观之一。
可能由于这句口号实在是简单有力又直击人心,所以被广泛传播和赞颂,也给谷歌早起带来了巨大的声望以及大量内外部的粉丝。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谷歌从1998年的初创公司到现在的大型上市公司,21岁的年轻,对于科技类的企业来讲已是步入中年,早年的“不作恶”也必然会随着实际情况演变。
具体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1、“不作恶”的判断标准。
作为一家世界级的大型跨国企业,汇聚了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员工,“不作恶”做为道德标准,是非常考验不同人的价值观的,可能在价值观上就会出现分歧。
2、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成立时,Alphabet就把Don’t be Evil的座右铭换成了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但当时谷歌仍维持了原版,而在我上面说的2018年5月,谷歌则将Don’t be Evil的信条从员工守则中删除。
很多人认为谷歌为了利益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其实更大的可能是谷歌已经意识到“不作恶”的口号对企业发展的掣肘,从道德层面的不做什么变为企业正常发展的“做正确的事”。
以上是一些个人观点,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