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虽以社会阶层而有所区别,但其实大道不悖。我们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茶道中,不难总结出“益生、品味、游艺、寄情、养德、求道”六种价值取向,现分述之:
1.益生
贵生、养生、乐生等思想是中国哲学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系的独特之处,是中国哲学实用性的代表性体现。《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孔子的学生向老师请教关于死的问题,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在中国古代圣人那里,人生之大事莫过于“生”,所以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补益生命的功能。因解毒而为药,中国茶本来就是从“益生”起步的。现代医学利用先进的分离技术、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鉴定出茶叶中500多种内含成分,证实了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茶氨酸等物质,正是茶之所以能够益生、养生的源泉。人文历史与现代自然科学已交相证明,倘茶不益生,则世间无茶矣!茶不益生,则无以解神农之毒,无以解神农之毒,茶就不会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茶不益生,就不会有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那么茶在日本就根本不可能得到大范围的接受,倘若日本人连茶都不吃,何来后世之所谓“茶道”;茶不益生,则不会在17世纪中期登陆欧洲诸国时,被众多的医生、学者、商人狂热地向大众推荐,西方世界也不会有今日茶饮的盛行。因而可以说,益生功能是茶之为茶最基本的要素,是茶最基础的文化特质。
2.品味
为什么十几岁以前的孩子不愿意喝茶?为什么有了一点年龄的人会突然对茶感起兴趣?为什么喝茶越久对茶越是无法割舍?这也许主要是“品味”的结果吧,品到后来,“品味”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也变成了一个名词,代表了人和物的格调。杨绛先生说:“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梁实秋先生说:“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的一点回甘。”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感受到的甜味,即所谓后味儿的“回甘”,来源于茶中的茶氨酸成分。咖啡碱是众所周知的兴奋剂,是苦味儿的来源,但由于茶氨酸的存在,人们在饮茶时反而感到放松、平静。茶多酚则给人们带来涩的口感。咽苦、生津、回甘,是饮茶时无法忽略的几种感觉。“中国的吃茶是凡人法”,周作人说,“要在苦中吃到甜,那才是境界。并且,这也是中国的传统。”“在苦中吃到甜”,不仅是品茶的境界,同时也是品味人生的境界。蒋勋老师说:“品尝的‘尝’,就是尝试的‘尝’,人生的滋味、生命的滋味是可以去品尝的,如果你没有偏见,多一点好奇,那么你口腔里的滋味将会非常非常丰富,也会留下人生非常美好的记忆。”
3.游艺
游艺,即生活的艺术化。在自己所喜爱的活动项目上努力加诸高水平的技艺,以显示某项活动的高雅、洒脱、精邃、幽深、健美、舒展、智力需求等特点,增强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天性。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生活的艺术,追求艺术化的生活。中国人曾经创造出精绝高妙的武艺、曲艺、琴艺、棋艺、茶艺等种种技艺。甚至从西方世界传过来的竞技活动,我们也不去强调它的比较、对抗、竞赛功能,而给它披上“艺”的外衣,称之为球艺。孔子在谈到教育以及学习的内容时,首先强调了“道、德、仁”的重要性,但也并没有忘记给“艺”以一席之地,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陆羽《茶经》最广大的篇幅,都是在不厌其详地论述应当如何栽培、采摘、制造、煎煮和饮用茶,以及茶叶的历史、产地、功效,采茶、造茶的工具,煮茶、饮茶的器具,茶叶品质的鉴别、审评,煮茶用水,燃料的选择,饮茶习惯和饮茶风尚的传播等等,应该说,从一开始,中国茶就打上了“艺”的强烈印记,游艺,作为中国茶道的文化特质实至名归。
当代中国人曾经试图以“茶艺”来指代茶道,以避免与日本茶道在名词上的直接冲突,这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不幸的是,这个原本高雅的词汇却逐渐被演绎成沉浸在造作的表演动作而忽视文化底蕴的低俗之物,中国茶人被迫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古老的“茶道”一词。已故茶学家庄晚芳先生1990年在《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茶文化浅议》一文,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真是卓见。
4.寄情
中国人据说因为长期生活在以礼法为主导的社会里面,不得不通过寄情外物来调和阴阳。有人考证,古代宫廷、官邸、衙门、大宅,其前庭是儒家的,中规中矩,代表着教化与正统;后院却是道家的,意味着自然与多情,所以后院的花园永远是曲径通幽的,决不可以有直来直去的道路。通过品饮一杯茶来寄情,正是中国茶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在。通过喝茶寄托什么情呢?不外正统社会之外的草木之情、山水之情、隐逸之情。无论你身在何处,是朝廷庙堂通衢闹市,还是现代都市大厦高楼,只要端起一杯茶,人们就可以处在草木自然之中,心中就可能响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汉字的“茶”,常常会被拆解为三部分:上“草”下“木”,中间有个“人”,意为“人在草木间”。草木山水,隐者所居。隐士思想,寄情草木山水之间,是中国文化人的心底梦想,是儒家正统文化的必备补充,中国文化人常常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冯友兰先生说:“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难免就要寄情山水,就要隐逸山林了。但大家都隐迹山林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于是晋代有《反招隐诗》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为那些似乎看破红尘但又不离市朝的人提供了史据支持,使得无论朝市陵薮,泡茶饮茶品茶,都成为中国人最好的寄情之物。
5.养性
一杯茶是静心养性的开始。“心猿意马”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天性,人们常常会带着种种冲动之心,冲动地说,冲动地做,慢不下来,静不下来。然而这种天性对人的身心却是有害的。先哲告诉我们,“万物静观皆自得”,心静性温可以使人到达智慧的顶峰,而泡茶品茶则是养静养性最佳的途径之一。明末罗凛《茶解》中,就极为强调茶饮应当缓慢。性情的磨砺就在茶饮过程的一点一滴之中:温壶烫杯,动作要轻缓闲适;耐心观察水沸的状态,用心选择是在一沸、二沸还是三沸时注水投茶;执壶注水,须在身侧静持片刻;出汤时要耐心等待茶汤滴完;品茶时切忌一饮而尽。一个毛糙匆忙的泡茶者,会让一款极致的好茶尽失其味;而一个持重耐心的执壶人,会让一杯普通的茶汤充溢暖暖的情意。细致地赏茶、泡茶、品茶,帮助我们慢下来,帮助我们发展出敏锐的觉察力,也帮助我们善养自身温婉而果断的性情。修身可以养性,饮茶亦可,这也是茶能够走入千千万万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原因。
6.求道
求道之“道”,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道家之道,也不能只安放在佛家修行者的头上。体道悟道行道,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在中国的往圣先贤看来,人所有的言行,其追求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去贪除欲、求其道心”。“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孔子表述得最为清楚,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陆羽《茶经》上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正是得道之人的基本元素。真正的中国茶人鲜有不追求“借茶修道”的,他们强调“即茶即道”“烧水煎茶,无非是道”,希望能够借助饮茶活动体道悟道。诗僧皎然是陆羽的忘年好友,他和陆羽都喜欢茶,也都追求“道”:陆羽宁愿逍遥于江湖,而不接受朝廷给予的官阶,“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皎然则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高唱:“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人刘贞亮总结出“茶十德”中说:“以茶可行道。”佛家修行则讲究“茶禅一味”,茶与禅的结合正体现在一个“道”字上面。“由茶入道”,中国茶人求道之心昭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