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难得不赶早,没急着进校门,一个人笃悠悠开始四处觅食。
平日不喜早起,伺候好家里俩小主子,上班时间也就到了,于是早饭只能在学校食堂勉强凑合。食堂的物品,只能果腹,时间一长,胃口难免矫情抗议,市井美食便成了最好的调剂。
江南美食颇多,早点更是丰富多彩:大饼、油条、豆花、烧麦、馄饨、生煎……每日不重样绝不是传奇,但对于上班族而言,这又是怎样的奢侈?
好在学校旁边有个十字路口,一边通往学校,一边是公园,早高峰时上学的晨练的上班的,可谓车水马龙。精明的小商小贩看准了商机,抢占有利地形,摆摊设点,江南常规小吃也便随处可觅,他乡舶来之味,也是屡见不鲜,每天早晨路过,总可看见身着校服的孩子,站着蹲着,吃着喝着,实在来不及了,手里拎着,边跑边吃,也是清晨一景,热气腾腾。
我到十字路口的时候,晨读已经开始,摊点前的生力军已换成了上班一族。路口这边,塑料布一块挨一块随地铺陈,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毛豆、青菜、山芋、玉米……这是附近的居民在“卖地头”,公园晨练的人们返回时,买上一二,真是新鲜又实惠。此刻,正有几个穿着练功服的老阿姨在挑挑捡捡,买卖之间,有说有笑,一派祥和。其实周边农家,家境大多殷实,这样的买卖,于她们而言更像是劳动果实的分享,图的就是个乐子。
路口那边,就是小吃摊点了。街边正规店铺里,包子、馒头、豆浆品种繁多,而我中意的还是流动摊点。都说好吃的永远在民间,市井摊贩靠手艺立足,味道自然得是首选。也有人担心卫生之类,可这些年大店品牌店暴露的食品卫生问题还少吗?做任何事情讲的都是良心,相对于品牌的家大业大而言,市井小食堪称夹缝中生存,烹制大多呈现于食客眼皮底下,作假也是不易。
拐过路口,就是一家煎饼果子摊。一辆简易小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摊开的案板上,黑漆漆的平底锅前,鸡蛋、香菜、酸豇豆、里脊肉、火腿肠、咸面酱甜面酱一应俱全。旁边一个大桶里,是调好的面汤,衣着朴素的中年女摊主,一大勺面舀上来,平底锅上一摊开,再一个鸡蛋磕进去,撒上各式调料,一铲一叠一折,动作一气呵成,没等你回过神来,一个煎饼果子已递到了你的手里:她的动作可真麻利啊。
就她了!虽说一打听,前面还有四个人等着。去年和堵美眉一个办公室,她常买这种小食,一口下去,又脆又香,极大满足了我的口食之欲。
站在一旁,看慈眉善目的女摊主忙碌。一个,两个,三个……就在我等待的时候,后面又排上了人,她的生意真不错呢。
“一个早晨,可以卖多少啊?”我有点好奇。
“一百多个总是有的。”说话间,又一个煎饼好了,“早晨五点半到现在,我就没停过。”女摊主的话语里,满满的笑意和满足。
“下午还来吗?”学校旁边有个停车场,每天放学,也会被各式摊点占领。
“对,我下午还要出来的,这几天城管不管。”她嘴里回答着我,手里的忙碌一刻也没停。
看我拿着手机对焦,她竟有点儿手忙脚乱,连连解释说:“太乱了,我还没时间整理呢。”
一个早晨,手脚不停,一百多个煎饼,都得一个个摊出来。此刻已是深秋,天气略感寒凉,她的头上却带着薄汗,想来也是不易。周边还有很多这样的摊点,一辆简易小车就是全部家当。他们大多为外来打工者,学历不高,没有特长,好在吃苦耐劳,假以时日,也或多或少能为自己打下一片天。
我曾认识一位家长,若干年前,他和妻子就在小学旁支个流动小摊,专卖炸鸡柳,那时胖少放学,常喜欢去买点儿,拿在手里,大快朵颐之余,也不忘让我分享一二,味道决不亚于肯德基麦当劳。后来他的生意渐好,就和妻兵分两路,妻子继续驻守小学,他随着升学的女儿扎根初中,女儿毕业走了,他也有了自己的店面,生意一直火爆。可前几天放学,我仍在停车场碰见了他,一个简易小车,一条干净围裙,见了我,还是笑眯眯地打着招呼,一如我们初见。或许这样的方式于他才是最亲切最稳妥最安心的吧。
对于这样的劳动者,我总有着发自心底的敬重,即使他的摊点不符合这个条例那个规定,即使被不停驱赶甚至没收营生家当,他们总能很快复苏。这么多年,生活在低处,难免遭遇不堪不公,他们似乎来不及抱怨,又飞快接受了现实,继续勤勤恳恳,用劳动改变着一切,他们的韧性和执着,常常让人慨叹。我总觉得,他们就像那随风播撒的野草,遇到土地便可以扎根,有丁点儿雨水,便可以存活,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去等待采得百花酿成的蜜,他们一直坚信,生活的甘甜总会在不远处等着。
“好了,给你!”很快,我的煎饼果子好了,拿在手里,隔老远都闻到一股清香,不觉让人唾津四溢。
走过马路,我又在路边买了一个粢饭卷儿,这个秋日的清晨,拎着这样的市井美食,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