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雷,你终于被淘汰了”。某天早上,习惯性打开搜狗微信,就看到了这篇推荐文章。
中间的是非曲折、口舌风波没有了解得很清楚,只知道大概是忠粉们和对立者的一波波唇枪舌战。前段时间,也看到了很多关于赵雷的文章标题:“赵雷,你终于火了”、“赵雷,怕你火,又怕你不火”……很多,大都只扫了一眼标题,但那篇文章却令我“印象深刻”:“扯白||是谁给了赵雷怜悯三十岁女人资格?”
看完就炸毛了,倒不是因为赵雷本人,而是因为那首我一直喜欢的《三十岁的女人》。
所以,这次只想聊聊---那些纷繁复杂的公号和自媒体人。
如今,公众号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上班空闲之余、回家的地铁上,都能看到大家捧着那一方屏幕刷个不停。甚至之于很多人,公众号早已成为了他们每天的睡前读物。在我的微信里,收藏的各类公号已不知道多少个了,以自媒体人创建的居多。只是,过了那个每天“唯公号以读”的时候,很多内容再让人提不起兴趣。列表中堆积的红点越来越多,满是噱头的标题随处可见。
偶尔,我会把它当成一个短平快的新闻简讯,看一眼标题便知道娱乐圈又发生了什么、某某综艺又进阶到什么程度,倒也省去了重新浏览新闻的时间。
我承认,确是因为标题点进了那篇文章。看到标题就没来由的气愤,想点进去看看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全文的观点。不得不承认,强迫了自己几次,始终看不下去。并非是为了赵雷,更多的是心疼这首歌。那种感觉,就好像珍藏已旧的佳酿被人随意沾染破坏时的无奈。且,对自媒体人这种为追逐热点不惜一切的态度感到失望,对满屏一边倒的粉丝评论感到唏嘘。
作者的观点:“这首歌呢,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男屌丝写的劝嫁歌,语气是这样的。你呢,是个三十岁还没嫁出去的女人,眼晴旁已经有了几道皱纹,也没有了当年的情纯,幸亏身材没有走形,你为什么要坚持独身呢,难道真的一个人的生活比两个人更快活,别硬撑了,你晚上一定很寂寞吧,年纪大了,还是别再那么挑剔了,随便找个人嫁了吧,因为再灿烂的容貌都扛不住衰老……”文章中,“眼角有了波纹”、“身材没变形”、“三十岁女人特有的温柔”、“挑剔”、“衰老”、“孤单”…成为作者“披荆斩棘”论证自己观点的武器,是坐实赵雷“直男癌”的帽子。
看完,我差点以为是自己的认知有问题,以前没好好体味歌曲的意思,还专门戴上耳机又听了一遍。可事实证明,几句下来,我也并没怀疑自己的价值观有问题。接着,又看到一边倒的粉丝留言。有人做了首《开始秃顶的男人》开始像赵雷“致敬”;有人评论说浓浓的底层气息扑面而来,开始叹息民谣已经堕落到了如此境地;还有人义愤填膺,大意是我就是30岁的女人,但我靠自己不靠男人,依旧生活的很好。
我不禁唏嘘,这不就是一首歌吗,何至于变成了“直男癌”和“直女癌”的思想大PK?
在所谓的“意见领袖”的引导下,我们就像失去了自己思想的“乌合之众”,对准自己的对立面,猛烈开枪……
如今的公号,在内容匮乏的情况下,已经越来越有了这些倾向:
1、“标题党”疯狂盛行,擦边球打的厉害。“标题党”的事暂且不说,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在文字上打擦边球,吸引读者点进去观看。“当老板送了我一条内裤以后……”、“我的前任约我做爱”、“坚持五点起床一个月,我的生活有了何种改变”,这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的知名公号作者发的,利用“性”、“满血鸡汤”为读者们奉上一罐精神毒药。
包括最近的简书头条,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标题“坚持五点起床一个月,我的生活有了何种改变”,很多次的看到。我只想说,早上五点起床咋了,你适合别人未必适合。”早上五点起床“也未必就是努力的衡量标准,也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当然,作者写这些并没有错,也许是在分享自己的一些经验心得,但自媒体人们却不必处处跟风。读者们亦需要有自己内心的判断,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什么看过就好。
2、动不动就引用所谓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我不知道这些公号作者到底有多少懂这些学科的知识,还是希望通过这些理论知识来故作高深,让读者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动不动就”边际成本“、”认知需求层次“也未必就是好事。作为非专业类的公号,我们是不是可以讲点轻松、愉悦的东西,更加通俗易懂,亦或是少一点这些“高冷”内容?哪怕是拉家常、扯闲话,只要大家感觉到真诚、有料能互动,自然就会亲近。
3、太过追求日更,日推送数量增加、内容品质却大不如前。现在,我们收藏的公号基本上都是日更状态,每日动辄3-4篇稿子,其中不乏很多荐号、广告、互推的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内容产业,公号在经过市场的孕育已经达到相对饱和的状态。每篇文章的产出,都需要耗费作者很大的精力;越往下去,就越需要作者加紧充电,去吸收更多的知识。
而如今,除了一些专业的自媒体公司,多数公号作者还处于兼职写作的阶段。他们每天朝九晚五地大都市里拼命厮杀,经过漫长的通勤时间,到家时已是疲惫不堪,却还要担负起公号的重担。在时间如此珍贵的情况下,要紧跟热点、精心策划选题、挑选图片、雕琢语言,一篇文章下来,也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可我们看到的许多公号,每天坚持日更3-4篇稿子,可想而知自媒体人的工作量,更可想而知稿子的质量。所以,每日里除了第一篇文章,我们看到的剩下几篇文章基本上都充斥着荐号、广告之类的。自媒体人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读者们却不买账……
那么,既然这样,为何不精心做好一篇?写的多,经常练笔,固然有好处。但精心做好一篇,总好过敷衍潦草地拼出一堆。
此外,作为读者的我们,是不是也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不必再为了一罐鸡汤而兴奋的合不上眼,不必为了一个标题想着我明天要去谁谁谁微博上骂她一通?也不必奉自媒体人为神,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内容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互联网面前,我们需要一个净化过的“内容市场”,需要更多真正有所裨益、提升内涵的作品。
所以下次,再理智一点儿,再轻松一点儿,再镇静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