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卓绝。
来自知乎用户@刺痛下的花瓣的评论
记得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部分人友善且独来独往?
排名第一的最高票的回答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这个回答是三年前的,至今已经四万多赞。底下的评论也众多,大概都是在说这个回答十分精辟,一语中的。
其实“孤独”在现在,似乎已经不再是一种“状态”,慢慢地变成一种“现象”。孤独可能是可怕的,它让你无助让你寂寞,而往往,孤独却也是最能磨炼人的。在与这个社会,这个环境慢慢融合的过程中,我不能选择完全的去迁就去将就。或许你是一个生来就不爱与人打交道,可是你也渴望有人理解你;又或许你是一个拼命去合群,把微笑欢乐永远能一起分享出来,却在深夜一个人时,默默痛哭……
而我最欣赏的一种状态:自我满足,他人愉悦,宁缺毋滥。
我的远方表姐,比我大几岁,现在已经步入工作岗位。
昨晚和她促膝长谈了很久,聊各自生活,各自现在的状态。以我一个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来说,我将她看成前辈,毕竟她读的大学也是一本中不错的,现在在一家国企上班。小时候我就爱追随她,她也是家里人眼中标准的好孩子。
“你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记得我上大学那会,整天嘻嘻哈哈,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为了多交点朋友,我也会去强融。我处处留心为别人着想,毕竟我也是来自小县城的孩子,我最害怕的就是别人不喜欢我。”
“后来啊,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像个小丑一样,一直在取悦他人,而我付出的好像很少被大家在意过。时间久了,我疲乏了,我尝试着摆脱不属于我的集体,开始独来独往。”
“这样也就是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一开始我也害怕孤独,可后来才知道,真的应当感谢那时候的孤独,它让我能很好去审视自己,考了不少证,在学业上也远远超于他人,那种感觉很充实,才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她和我讲了很多,从她的角度我反思了自己,的确,我也怕孤独,而之前的日子,我着实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其实从某种程度而言,我更不愿意成为外向型孤独患者,因为他们承受的太多,不能本能的去做自己。
之前很喜欢一个人独处的午后时光,高中学习忙,那时候觉得最惬意的事情就是静下来读一本好书。可是上了大学后,我读的书越来越少,有时候更偏向于拉着朋友聊天去刷知乎和其他人互动也不再去留些时间好好看看书。这也就是一本《白鹿原》我放在床头一个多月一半还没有看完的原因。可以说,除了必要的学习以外,不愿一个人待着,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
可能是长期养成的有点依赖型人格,不喜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就连从学校回家的一个多小时车程也不愿意一个人。可事实上,哪有那么多不孤独的时刻,难过失意时,即使长夜漫漫,你也要一个人去熬过;回家的路程也就那么点,自己早已经习惯一个人;一场电影,没人陪你时,你可以自己去看,回来再写下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说起来真的有些羞愧,可我也慢慢能体悟到,其实孤独,才是人生的必修课。
在社交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尝试着把自己从人群中挣脱出来,你可能才会发现,今天的天空是多么蓝;今天的微风是多么和煦;今天的自己,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像自己;今天做的事,是多么的让自己感到充实……
我很能理解那些空间朋友圈微博时常会更新的人,从一个方面说,他们爱分享乐于社交;而另一方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愿意一个人体味美好的孤独感的反映呢......据我观察,我身边的人,晚上更新社交软件的频率永远大于白天,夜晚的落寞与无人倾听总会让不少人变成矫情的主,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一样的。所以,早睡永远是不少人避免孤独感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我还想和大家安利一部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我想这部电影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真的十分的钦佩主人公银行家安迪。我想安迪一定是最孤独的,他在那种严查十分紧密的肖申克监狱,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用一把小锤子,慢慢凿出一个洞,因为他知道,只有去尝试才能不会像别人一样,慢慢被体制化,慢慢失去自我。没有人帮助他凿洞,他的一切行动也是小心翼翼的,连瑞德都觉得不可能做成的事,而安迪却成功了。
的确,安迪刚刚来肖申克监狱时,瑞德就知道,他与这里的其他人不一样。他的孤独,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卓绝,是一种对自由自我的希望与憧憬。
知乎上有人说,电脑中的影片删了又删,唯独这部,一年,三年,十年,都会一直留着。
倘若啊,我也能有安迪那种甘于孤独,有执着追求、虔诚而又坚毅的心,哪怕是体味到他的一半,那还有什么值得苦恼,觉得自己生活不够充实的呢?
Fin.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